湖北日报讯 图为:熊剑啸(中)饰演《葛麻》。(资料图片)
(记者龚雪)昨日凌晨5时,楚剧名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楚剧《葛麻》扮演者熊剑啸,因病医治无效在汉逝世,享年92岁。
熊剑啸出生于梨园世家,9岁时,拜名丑胡玉山为师,当年便登台演出。抗战时期,熊剑啸参加了楚剧抗敌宣传二队,1938年随队离开武汉,辗转重庆、内江、泸县。这一演就是8年,直到抗战结束,熊剑啸回到武汉,在民众乐园继续演戏,与袁璧玉、陈梅村并称“三桃园”。
熊剑啸一生刻画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葛麻”最具代表性。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在北京举行,《葛麻》和熊剑啸都一炮而红。此后,《葛麻》到京津沪穗、鄂湘粤桂等地巡演,楚剧红了半个中国。1956年《葛麻》又被搬上银幕,大获成功。
“熊老是楚剧丑行第一人,是把楚剧从湖北推向全国的重要艺术家。”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副院长梁志坤回忆,“老人一生爱戏,年老后,仍然一听到戏、一看到戏就来精神。”2011年,熊老还坚持和他一起参加了省剧协的年会,直到去年走不动了才没有去。
今年68岁的楚剧团老团长袁希治,是熊老的第一代徒弟,曾与熊老一起配戏。他介绍,除《葛麻》外,还有《杨绊讨亲》、《九相公闹馆》、《赶工》、《瞎婆摸包》等也是熊老的代表作,中央电视台曾来汉录制短片作为影像资料留存。“当时,我们是先录音后录像,熊老的口型是对得最好的,他对戏严谨、演戏认真,台词的轻重缓急一点都不错。”而且,熊老台风严谨,无论是给毛主席、李先念、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演出,还是为普通老百姓演出,都是一丝不苟。他还经常在乡间草台上演出,风雨无阻。
上世纪50年代后,熊老开始导戏,《蝴蝶杯》、《杨乃武与小白菜》、《夺印》、《江姐》等,现在仍是楚剧的保留存目。袁希治说:“熊老是在一个历史阶段推动楚剧发展的重要人物,现在活跃或曾经活跃在舞台上的60岁、50岁、40岁左右的楚剧演员,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或者从他的艺术中受益。”
“熊老一生没有离开过舞台,是楚剧界德高望重的著名艺术家,是我终身崇敬的恩师。”第三代“葛麻”刘家军谈起恩师声带哽咽,老师在教我排练葛麻时,每一个台词、动作,都很细致耐心,不厌其烦地解释、启发。他常常教导我说:“葛麻既是一个普通的长工,也要演出他的朴实、善良、智慧、幽默和风趣。恩师80岁生日时,我们还一起上台演出了《葛麻》。”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