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红了一首歌曲、一段旋律,反过来,一首歌曲、一段旋律成全了一部电影经典,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电影史上都不鲜见。13日晚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由李晓琦改编、范焘指挥,中国电影交响乐团演奏的一场名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音乐会,通过追忆经典老电影中的音乐,要做的正是让“配乐”成为“主角”,让我们看到当年在银幕前会心一笑或者潸然泪下的瞬间,有多少是源于那些跃动的音符。
一曲《送别》,让人记起了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中青葱岁月的芳草碧连天;一曲《绒花》,《小花》中何翠姑走在崎岖山路上的身影仿佛又在眼前;一曲《简爱主题随想曲》,我们很难不被那坚忍、克制而又骄傲的灵魂再次震撼;而《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三首熟悉的苏联音乐,更是把当晚的演出推向高潮,观众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打起了节拍,难再的青春岁月、温暖的集体情谊几乎扑面而来。
作曲家李晓琦对这些熟悉的音乐做了管弦乐化的重新编排,卸掉了剧情表达的负担,音乐的出场更为从容、完整、独当一面。小提琴拉出的那种针尖上的颤动和滑翔,给《绒花》的柔美添了力道。《四季歌》的管弦乐版本,在保持明朗轻快的基础上,通过配器丰富了江南意境的活泼层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意不被歌唱的欢快节奏带着走,将音乐处理得沉稳细腻、夜色朦胧,以至于一曲终了,观众仍沉浸在一种甜蜜而又怅惘的情绪之中。托尔斯泰说得好,音乐让人产生回忆,甚至是对一件从未有过的事情的回忆。
一部电影风靡全国,有人说,那是选择匮乏年代才会有的状况。而这些传唱至今的音乐可以说明,真正有感染力的电影是各个环节的合力而成,是好的故事、好的表演、好的音乐的高处相逢。在“专业化”还远没有成为热词的时代,我们的艺术家们耐心地在钻研自己的“专业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四季歌》、《小河淌水》等等无一不具民族特色,无一不感情充沛,无一不贴近生活,因为它们是作曲家在民间、在基层、在生活的河流中打捞、锻造、锤炼而来,它们只诉诸人的口、耳、心。当胶片已经破碎、影像渐渐消失,这些口耳相传的歌曲,这些拨动心弦的旋律,几乎可以准确地把我们带回到美好的过去,把回忆带到我们身边。银幕背后作曲的那些“无名英雄”,在这些流淌着回忆的旋律中熠熠生辉。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