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中原望族竞入南粤垦荒

2013年09月20日11:47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原望族竞入南粤垦荒

珠玑古巷。

新移民的姓氏文化竹筒。

  记者重走中原宗族南迁路 探寻南粤先民扎根拓荒的故事

  越过一座座崇山峻岭、渡过一条条急流大河,以家族、姓氏为单位扶老携幼千里南迁,铸就了一个个辛酸悲壮的故事。在长达千百年的历史中,数以百计姓氏的先民,以数以万计的数量先后从中原地区南迁岭南,将当时被中原地区视作“蛮荒之地”的岭南地区渐渐开垦、建设成了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近日,在新会林氏家庙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林氏家庙文化研讨会上,由林姓的迁徙史引发的讨论,再次引发了珠三角各种姓氏对其自身发源与迁徙史的关注。是什么,让曾经遵循儒家礼制、因循守旧的中原故老们,一到这“蛮荒之地”就焕发了新生?是什么,让这些古代大家大族的公子小姐们,成为开发南粤的“垦荒牛”?

  本报记者兵分三路,分赴早期中原先民入粤最集中居住地的南雄、后期众多姓氏聚居的佛山,以及新时代中吸引大量新移民的深圳,探寻各姓氏先民悲壮的南迁历程及在广东融合扎根的故事。

  文、图/记者潘播、潘慕英、卜瑜 通讯员/廖春花、黄明

  第一站:南雄

  先民渐远去 后裔念根本

  这是一条1600多岁高龄的古巷。从此走出的数以千万计的后裔族群,叶脉遍布珠三角乃至海外。不管身在何方,后裔们通常会发现自家族谱上有这么一个名字:“粤人故里、吾家故乡”——珠玑巷。

  “广东人不知道珠玑巷,就像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说。珠玑巷南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大迁徙之一。自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中原及江南氏族从珠玑巷继续南迁就有130多次,主要迁居珠三角各地和海外地区。目前,遍布世界的珠玑后裔有4000多万人。

  那么多的中原显赫望族为何都选择珠玑一隅落脚?南雄学者罗凯燊分析认为,一是珠玑巷偏安岭南,社会稳定;二是此地商贸繁荣,交通方便;三是当地民风淳朴,孝义之声名闻遐迩。不少达官名士之家带来了中原及江南文化、先进技术,与岭南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世家风采称誉岭南。其中包括以孝义传家的张兴世家,忠义立身的何昶世家,致力农业开发的罗贵世家,兴学教化的何信世家等。

  作为凝聚了中原南迁的103姓、197族姓氏宗亲情感的特殊符号,珠玑巷在南粤先民中有着崇高地位。尽管如今古巷内只有300多户、60多个姓氏,但“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南雄市通过遍布海内外的珠玑后裔引进外资企业40多家;支持珠玑巷建设1.3亿元。珠玑后裔为韶关、南雄捐资建校助学、赈灾以及慈善公益事业捐款约3亿元。

  目前,珠玑后裔联谊会正与南雄一道着手进行古巷的开发与保护,欲打造“世界广府人寻根问祖圣地”、“岭南第一古镇”、“中国最美古驿道”。

  学者:珠玑先民率先从土地进军海洋

  在古代宗族大流动、大迁徙的特定背景下,是什么铸就了南粤先民们在历史中独树一帜的开拓精神?罗凯燊分析,珠玑后裔传承中原文化,与岭南本土海洋文化相结合,造就了独特的创新气质。

  “这些独特的气质首先体现为包容。一条狭小的巷道,要容纳那么多的南迁氏族,如何避免摩擦矛盾?只有包容与互助。后来的中山小榄小围,便是由珠玑巷迁来的14姓人互助同修的,这也是包容互助精神的发展。”“其次是开拓进取。珠玑巷南迁良溪的罗贵,率领9子47孙在海边荒地‘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终于把渺无人烟之地变成了富饶之区。”

  最重要的则是后裔们始终遵循善于学习、兼收并蓄的精神,促成了他们率先从农耕文明向海洋文化进军。“珠玑巷南迁氏族,不仅带来了中原、江淮一带先进农业技术,还根据广东沿海地区的实际条件,创造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良性循环高效立体的养殖格局。使唐宋时的烟瘴之地变成了粮、果、糖、鱼、蚕、禽并茂的富庶之区。”

  以珠玑后裔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学人以“学贵质疑”、“唯务实际”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强大不断探索前进,以农耕文明的温厚迎接海洋文明的挑战,直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一点,在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孙中山等珠玑后裔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第二站:佛山

  新姓冲击四大古姓 “鸡”姓面临绝迹

  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介绍,佛山古时最早只有为数不多的水上土著居民,原有四大古姓——鸡田布老,以务农渔猎为生。唐朝时,鸡姓最为兴盛。南宋以后,随着中原人口南迁,不断带来外来姓氏,如今佛山共有170多个姓氏。

  随着外来姓氏的冲击,本地四大古姓也经历了不同命运。田布老三姓至今在佛山仍广有后人,鸡姓则从清朝后逐渐冷清。2005年当地资料显示,鸡姓在全市户籍人口中仅有两位“鸡婆婆”,均在三水区。当时年长的鸡二妹73岁,妹妹鸡美英57岁。两位“鸡婆婆”身世颇为艰辛,1948年,身处动荡战乱中的“鸡婆婆”全家逃难到越南,1978年两姐妹才返回祖国,在三水迳口华侨农场务工,从此安居在此。余婉韶表示,鸡姓目前已即将面临绝迹。

  故事:中原人口带来鼎盛铸造业

  中原人口的迁入,为佛山带来了铸造业。余婉韶说,南宋以后,冼姓和霍姓两大中原姓氏最早在佛山开始从事铸造业,“佛山没有铁矿,铸造业是中原人口带来的。”明清时期,佛山铸造业达到鼎盛,其中心就在如今的祖庙附近。明代,佛山铁铸品贵为贡品,每年源源不断进贡到京城。连鸦片战争中的大炮也是佛山制造。到了晚清时期,佛山铸造业开始走下坡路,许多铸造大户破产走难。进入现代,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代替了传统手打铁和柴烧炉。如今,佛山铸造业已经基本消失。

  第三站:深圳

  新移民造就“人口倒挂”

  在易中天口中“像易拉罐一样年轻”的深圳,迅速聚集大量新兴移民并形成世所罕见的“人口倒挂”。与古代大规模以姓氏、宗族为单位的迁徙相类似,在深圳还是茅屋渔村、偏安滨海一隅的年月里,成规模的族群转移就已开始。

  深圳市博物馆的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显示,深圳地区最早的人口迁徙可追溯到秦代,深圳有家谱的家族几乎都是历代移民。到了清朝,梅县地区的大量客家人开始涌入。雍正年间迁徙而来垦荒的农民持续增加,成就了深圳古时规模最大的移民潮。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姓氏随着大量新移民来到深圳。据深圳本地民间学者统计,本地大姓前五位是“王”、“李”、“张”、“陈”、“黄”,从概率分布角度看,基本与全国姓氏生态分布一致。

  故事:新移民的“姓氏经济”

  在处处涌动商业气息的深圳,“姓氏”也在被包装成复活文化的因子和情感需求后,成为走俏海内外的商品。

  2003年,33岁的王光杰创办了“姓铭堂”文化中心。在此之前,他在深圳打拼10年,当过业务员、卖过保险、做过设计。一次与一名同姓保险客户的闲聊中,他们“从姓氏聊到家族迁徙,距离一下拉近了。”一直谋求创业的王光杰猛然意识到,“姓氏”是一个还未被充分发掘的市场。

  曾经销售过旅游纪念品的王光杰经过广泛考证,决定将精美的工艺品作为载体。产品样式最终敲定:将姓氏文化内容刻在竹简上,“姓铭堂”由此而生。竹简以某姓为内容核心,单姓成册,以自创的七律诗再现姓氏的发展历程,加上姓氏的始祖、名人介绍,用102个隶书小字精心雕刻而成。

  十多年来,“姓铭堂”的经营点已遍布国内十几个城市,在海外也有经销商,年销售额近千万。

  声音:姓氏文化的深度开发前景广阔

  目前,以“姓铭堂”为主导创办“中华姓氏文化学院”的提议已得到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的正式回复,目前该学院正在筹办。该局表示,成立后学院可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适当资助和补贴。“姓氏文化研究可以充实产业升级内容,市场扩大可提高文化影响力,形成‘生产’、‘学术’、‘研发’相互‘输血’的完整链条。”在王光杰的设想中,学院可组织专家团队对姓氏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考证;为政府相关宗亲及其他社会文化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姓氏文化产业可供开发的领域很多,市场前景广阔。”王光杰说。

  岭南姓氏 迁衍之路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