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第十三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开幕,2300多家企业参会。
鄢陵县位于亚热带和北温带过渡区,是 “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南北花木如不经过驯化,很难跨界生存。
借助这一优势,鄢陵自古就有栽培花木的传统。县委书记袁宝根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鄢陵战略性推进花木产业发展,近年来没有被“中国花木第一县”的光环所笼罩,而是着力提档升级,花乡林海逐步呈现出一道民富县强的幸福光景。
年收入50万在村里只算中等,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花农涌现
不到姚家村,你不一定知道花农有多富。
姚家村有近千年的花木种植历史,作为鄢陵县花木产业发展的“火种源”,也是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的村庄之一。
村主任姚春民介绍,村里270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苗木,村民们还外出租地5800多亩。全村1820多口人,1/3专职种花,1/3当花工输出种花技术,还有1/3做花商承揽绿化工程。
问起姚家村花农到底有多富?姚春民笑着说,“没法给你一个准确的数据,但家家户户基本上是三层楼房,全村430多户,轿车200多辆,而且都是中高档的。” 村民姚安民种了70多亩花木,去年净收入50多万元,儿子在临颍县与人合开了一家绿化园林公司。“我家在村里也就中等水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鄢陵县副县长周剑良介绍,目前,全县花木面积60万亩,花木企业790多家,2012年销售额61亿元,主产区花农人均纯收入13940元,而且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提档次,重集聚,调结构,打造花木产业“升级版”
“产业红火,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 袁宝根介绍,鄢陵花木产业产业链条短,主打品牌少,企业个头小,鲜切花生产、种苗繁育等收益较高的项目起步晚。
周剑良说,围绕“提档次、重集聚、调结构”打造升级版,成为近些年鄢陵花木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种国槐、白蜡等常规品种,一亩地一年也就挣个万把块,而种复叶槭等新品种每亩能多挣2万元。”姚安民告诉记者,在花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后,越来越多的花农开始转型培育名优新品种。县里乘势而上,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2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成立了珙桐、紫薇等9个品种的植物工程研发中心,其中,腊梅组培快繁技术属国内首创,巨紫荆品种选育及快繁技术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好许昌鄢陵花木产业集群试点,这无疑为鄢陵花木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是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的核心区,这里聚集的181家顶尖企业几乎家家都是领头羊。全国最大的金叶榆生产基地——鄢陵县森淼种苗快繁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公司年产1000万株金叶榆种苗。总经理李德亮说,公司把种苗免费提供给农户种植,1年半后再以每棵1.6元的价格回收,农民每亩可收入1.5万元以上。
与苗木相比,鲜切花属于高附加值产品。近年来,鄢陵把发展鲜切花生产作为调整花木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德众花卉有限公司是鄢陵从云南引进的龙头企业,董事长岳保亮告诉记者,鄢陵县生产鲜花的气候条件不如云南,但区位优势明显,面向中原经济区庞大的内需市场,同时通过郑州航空港空运出口非常方便,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目前公司生产的玫瑰等鲜切花产品远销俄罗斯、泰国、日本、韩国等国,供不应求。
从卖花木到“卖生态”,年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
“俺这几十年都跟花木打交道,已经有好几种身份了!”秋日的艳阳下,大路王村农民王鸿勋徜徉在自家花木扶疏的庭院里,笑着告诉记者:30岁以前,他是花农, 30岁以后,他成了花商, 40岁以后,他又是花工,而近几年他又成了“花导游”,每天陪同休闲客人观花赏景。
鄢陵县311国道两边,包括王老汉家苗圃在内的1000余家苗圃改造成了移步换景的生态游园,一家家农家生态饭店错落分布。姚家庄园总经理尹志杰介绍,周末、节假日庄园18个包间经常爆满。在花园里边吸氧边休闲边消费,让鄢陵成为区域性旅游重要目的地,全县200多家茶楼、特色餐饮、文化娱乐场所生意红火。
从卖花木到“卖生态”,是鄢陵县做大产业集群,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一个缩影。利用花乡林海、天然氧吧这一生态优势,鄢陵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业, 先后建成中原花木博览园、花都温泉度假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等一批景区景点。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