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汉字领着电视“娱乐突围”

2013年09月22日14:16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汉字领着电视“娱乐突围”

《汉字英雄》选手表情各异

高晓松

《汉字英雄》主持人马东

于丹

张颐武

  没有炒作,没有煽情,《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电视节目在诸多娱乐选秀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近期热门话题。一群孩子,几位评委,普通田字格,朴素的听写节目却成功引起了观众对汉字的兴趣,重燃大众对文字的热情——

  自从2005年《超级女声》火爆全国以来,各种歌唱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其后,《非诚勿扰》引领相亲类节目潮流。紧接着,《中国好声音》等再次掀起真人秀的热潮。就在这类节目厮杀于屏幕之际,低调登场的《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视率节节攀升,甚至有评论认为,这是“娱乐至死”时代的一次成功逆袭。

  相比诸多娱乐节目标榜的“一夜成名”梦想,重新回归汉字书写传统似乎是更值得称道的价值取向。

  全民选秀是“欲望化的梦”

  2005年无疑是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关键年,这一年,《超级女声》火爆全国,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特征的选秀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幕的最大赢家。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央视的《梦想中国》和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超级女声》率先打出“想唱就唱”的旗帜,让所谓草根阶层获得登上荧幕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超级女声》首先带来中国娱乐节目彻底的平民化和娱乐青春化,《超级女声》带来的是全民狂欢,让有梦想的人获得自由展现的平台。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则在文章《寻找自我与想象民主》中提到:《超级女声》掀起了新一轮的话语狂欢——“草根精神创造的奇迹”,“庶民的狂欢”,“一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反动”,“开文化民选的先河”,“解构现代性的后自由主义狂欢”,“中国市民的文化运动”……一个地方台的电视娱乐节目,被赋予“人民”、“民主”的崇高意义,这也许可以被视作近十年来对大众文化过度阐释的一个极致。

  《超级女声》成功之后,复制的节目大量出现。有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播出的大大小小选秀节目多达上百个。

  只是,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选秀节目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平民的“中国梦”?梦想真的照进现实了吗?还是一如滕威在《美国偶像·中国梦》中所说:“结合音乐真人秀节目看,好像No pain No Gain这种新教伦理还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人会说,山东德州种地的农民穿着黄晓明的衣服、跟韩红唠着家乡嗑,面对着窗外东方之珠的美景,唱着Rap,被赞前途超过刚在戛纳走红毯的王宝强,这就叫梦想改变人生。我想说的是,与电视上五分钟的亮相相比,与被消费社会欲望化的梦相比,更多农民的梦想是有尊严地劳动并且生存下去。”

  汉字听写节目“娱乐突围”

  就在歌唱类真人秀于屏幕上抢夺观众眼球的这个夏天,汉字听写类节目以黑马的姿态,剑走偏锋、杀出重围。7月,河南卫视《汉字英雄》首播,由马东担纲主持,于丹、高晓松、张颐武担任评委,以听写成语字词的形式,小选手突围汉字十三宫。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亮相,同样是听写字词的形式,这档节目也创下超高的收视率。

  汉字听写节目让观众开始正视“提笔忘字”的“现代病”,在键盘打字当道的今天,重拾汉字书写传统显得难能可贵。不少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节目,发现许多熟悉的汉字自己不但不会写,还一直把读音弄错了。人们开始重新寻找在键盘中失落的汉字。

  与买下国外版权的音乐类选修节目不同,《汉字英雄》和《汉字听写大会》都是本土原创节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也是《汉字听写大会》的嘉宾之一,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每每到北美讲学,看到他们的全美拼字大赛,总是很有感触。他说,美国人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化、母语文化的情感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讲也是这样的。像古代四大文明都和它们的语言发展有关,包括它们的消亡,都是随着它们语言的消亡以及母语情感的淡化开始的。我作为学者,对这件事非常焦虑,个人早就期望有这样一档节目,我称之为“娱乐突围”。不是说“娱乐突围”就不要一点娱乐性,也不是说所有娱乐节目一点文化性都没有,但是节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很重要。

  作为《汉字英雄》评委之一的于丹则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她和张颐武、高晓松本身都是家长,加盟《汉字英雄》给她带来的感触很深,“我就是抱着跟孩子交流这种心态坐到这里来的”。她还表示,如果自己不当评委了,也会让自己的孩子来闯关。

  公共电视需要反拨“娱乐至死”

  无论是《汉字英雄》还是《汉字听写大会》,观众可以在电视机前和选手一起听字写字,而节目的官方微博也会不定时地转发网友的同步听写答案,这样的互动让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说,《汉字听写大会》吸引观众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目前,《汉字听写大会》仍在火热进行,《汉字英雄》第一季已经收官,河南卫视总监徐涛透露,第二季将在寒假推出。今年底,河南卫视还会重磅打造另一档原创文化节目《成语英雄》,这档节目和《汉字英雄》的节目模式有很大不同,但相关内容暂时保密。

  至于有质疑之声认为节目中出现了很多生僻字、冷僻字,有违节目初衷,《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则笑言,实在不是节目组有意刁难学生或者炫耀难度,而是选手们的实力太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靖则认为,毕竟是作为一档电视比赛节目,终有胜负,随着比赛的晋级,在节目中设置有难度的字词也是可以理解的。

  听写类节目的走红,一方面暴露出国人在汉字书写能力上的隐忧,同时也说明了综艺节目可以有更多样的方式和内涵,而知识文化类的节目也可以以更有趣的方式让大众接受和喜爱。

  吴靖称,汉字听写节目不同于选秀节目“一夜成名”的价值取向,它传达的是对知识、文字的热爱,适合家长和学生一起在电视机前观看,倡导的是健康积极的求知欲。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尽管这两档节目并不能说明当下的电视节目开始出现对“娱乐至死”的反拨,但这类节目的出现是良好的信号,说明已经有人开始反思,综艺节目不能再往选秀方向走,开始尝试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娱乐和教育结合起来。她认为,原本音乐类选秀节目横扫电视荧屏,是电视台在市场化压力下所导致的盲目跟风,可实际上,大众并不是只需要娱乐,大众有着更高更深的需求。吴靖说,大家应当重新理解公共电视,不必拿市场化的收视率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所有节目,公共电视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才是健康的生态。

  唤起更多人对汉字的兴趣

  ——《汉字英雄》制片人秦峰专访

  老百姓不只需要迎合更需要引领

  羊城晚报:什么时候开始有“汉字英雄”这档节目的设想?

  秦峰:今年2月份,河南卫视和爱奇艺谈其他项目合作,大家吃饭的时候聊到汉字节目这个话题,觉得想法很好,加上河南卫视也是全国唯一以文化定位的卫视频道,于是就决定开始做了。

  羊城晚报:最开始有没想到这个节目会这么火?

  秦峰:开始完全没想到。现在中国的电视现状非常特别,和任何国家的电视台形态都不一样。我们每个省都有省级卫视,并且全国覆盖,包括央视在内,总共有四五十家覆盖全国的综合性电视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国外是有各种专业卫视,国家电视台不会有太多家,而理论上中国有几十家,而且严重同质化,这是不太符合市场规律的。电视是工业产品,它应该符合工业生产的市场规律,而差异化应该是最基本的市场要求,对于任何一家卫视来说,这也是竞争策略,那我们选择的竞争策略就是文化。

  现在有两种市场竞争方式,一种是迎合观众,做充分的市场调查,观众要什么,我给什么。一种是引导,观众不知道要什么,那我来引导你。我觉得要做的不是迎合,而是某种程度的引领,老百姓也确实有这样的需求。

  羊城晚报:电视台被推向市场,有经济压力,这是导致选秀节目跟风的原因吗?

  秦峰:作为电视产品来说,唱歌跳舞是最具直接娱乐性的,也许能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份额,这类节目如果要做大,可以变得特别大,特别有钱,收视率超高,但如果大家都来做这个,如果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来切百分之七十的蛋糕,那肯定是达不到平均值的。我只有一家电视台来找剩余百分之三十的蛋糕,如果能切走百分之五的份额,那就已经足够大了,因为这块蛋糕只有我这家吃。这才是比较智慧的做法。

  市场的事就让市场来说话,文化类型的收视率也许不一定会特别高,但从投资回报率来说,我觉得还是OK的。《汉字英雄》算是做出了一个尝试,市场相当不错地回报了我们的担当和坚持。

  于丹、高晓松、张颐武各有分工

  羊城晚报:有质疑说节目中的一些字词太生僻,认为是否会写这些字词不代表语文能力的高低,你怎么看?

  秦峰:任何一种质疑都特别有价值,至少发出声音的人是对汉字有情感的,节目能够唤起他们的重视,我们很欣慰,因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唤起更多人对汉字的兴趣,对国学文化的重视,这是我们节目核心的价值观和运行目的。哪怕你不认识这些字,也许你一辈子用不上,但你可以在节目中发现这个字背后隐藏了这么多东西。

  羊城晚报:第一季的小选手都是怎么选出来的?考题又是怎么出的?

  秦峰:《汉字英雄》第一季的选手,最大的17岁,最小的7岁。在节目开始之前,我们花了两个月时间跑了20多个城市,从10万名学生中进行海选。每到一个城市,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进行选拔,先是校长推荐或班主任推荐,然后节目组再一一面试,最终有100多名选手进入最后的节目录制阶段,面试的唯一标准就是认的字够不够多。

  考题是由北大、清华、北师大等著名高校的汉字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来把关,同时根据国家公布的通用字表和常用字表来平衡难易度。

  羊城晚报:几位评委的讲解有怎样的侧重点?你们有给他们定位吗?

  秦峰:三位都是文化人,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所以会有天然的差异。于丹老师比较善于“心灵鸡汤”,在节目中担纲说文解字,让观众和选手们在游戏和娱乐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高晓松家学渊源,满腹经纶,同时在国外生活过很多年,可以给选手带来更丰富的知识,他幽默的个性也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张颐武是北大教授,博导,身份正统,我们需要这个身份的专家从专业角度为选手和节目把关。

  花边

  不会写何碍?

  把孩子不当人!

  说太难是因读书太少?

  吐槽:

  不会写何碍?

  把孩子不当人!

  @王林儿童阅读:看了半截《汉字听写大会》,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冷、偏的字词来考孩子,这些字词不会写有什么大碍吗?会写就表示对中国文化了解了?语言,特别是母语,如果不是用最常用的字词来传达思想、感情,而是被一个节目引导去死记硬背那些冷僻字词,这才是拉低语文能力的罪魁祸首呢。

  @五味斋先生:办这个节目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有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一定要防止钻牛角尖,走火入魔。常用字要会读会写,有些不常用字可以能认不一定会写,少数冷僻字只要会借助工具书去辨认与使用就行了。老实说,在下是学中文并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听写大会”考的那些字也有个别写不出来呢,要中学生写是揠苗助长。

  @程美信:看了一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是一台把孩子不当人的节目,用那么多生僻词来考孩子,等于变相鼓励死记硬背和摧残孩子。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导致脑残的普遍化,造成中国社会日益犬儒和麻木不仁。现代文明将是汉字最终坟墓,靠摧残孩子和死记硬背完全无济于事。

  @串串珠:太同意@程美信了。昨天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的这些字太生僻了。菽粟、髭须、芒砀山、皋陶、袍笏登场、干哕、浮槎、耆寿耈老、瓮牖绳枢、耒耜、俟河之清、斲轮老手、饾饤、裂璺……让至少八成以上的成年人瞬间变成了文盲。拿来考中学生就好像强给3个月大的婴儿吃“戗面馒头”,这是要把孩子生生噎死啊。

  点赞:

  说太难是因读书太少?

  适合孩子看!

  @舍之则藏舍之则藏:除了瓮牖绳枢、耆寿耈老、裂璺、饾饤这4个词不熟悉之外,其他都挺熟的,有些网友说太难还不如直接考康熙字典,我想说的是你水平太烂,读书太少。

  @梦幻冰雪blog:娃很乖,自觉做完作业后,要求看央视十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挺好的节目不但支持我们还陪看。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办得也蛮好的,适合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看,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解汉字的精髓意义。

  @苏苏网上行: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看完了,又有中央一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可以看,能复习和学习汉字真开心。《汉字英雄》决赛很精彩,十分佩服最后两个女学生的表现,当她们写到魑魅魍魉时,我想起制图老师曾经教我们的对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喜欢这个对联吗?

  □本版撰文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