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人大代表进社区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安排。
中秋月夜的木棉岭格外热闹,边坡的广场上聚满了聊天跳舞的人。“有了这个广场,才有地方跳舞”,舞曲终了,音响边的陈阿姨乐呵地说。过去,陈阿姨和她的舞伴对休闲广场期待了很多年,无奈木棉岭的山道狭窄拥挤,难觅健身去处。而通过在人大代表接访日中反映问题,去年底在各方努力下,木棉岭的狭小地块被“挪”出了一块属于大家的、千余平米的休闲运动广场。
每个社区都有人大代表进驻、设有代表联络站——去年10月,罗湖区的“人大代表进社区工作日”制度正式展开,逢双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市、区两级人大代表须在社区代表联络站开展履职活动。基于始建于2008年并不断完善的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社区联络点,所有罗湖区人大代表均被分配到社区,“让人大代表‘回归’他们所在的选区,为群众排忧解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你的诉求,我百分之百地反映上去,把一个问题追到底,我不能代替政府做事,但我可以保证百分之百地尽力。”罗湖区人大代表木棉岭联络站站长胡桂梁说。
制度设计 “所有代表进社区,形成制度闭环”
“老胡,你们社区都是流动人口,建个联络站,方便百姓跟人大代表见面,把他们的诉求向上反映。”去年初,罗湖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黄瑞儒对深圳市人大代表胡桂梁说,胡桂梁欣然应允。罗湖区人大代表木棉岭社区联络站随之成立,这里有三位市代表和七位罗湖区代表,其中既有街道“一把手”等公职人员,也有企业老板,除了例牌的接访外,他们常碰头讨论木棉岭的大小事儿。
去年年初,罗湖区根据新一届人大代表的具体情况,设立了22个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和49个社区联络点,所有区人大代表均被分配到社区。“有社区的地方就有人大代表和党代表”。
根据罗湖区人大常委制度设计,“人大代表进社区工作日”这天,人大代表要接访、走访选民群众,应约接待选民、对社区热点或民生议题进行专题调研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也鼓励代表发挥职业专长开展义诊、法律咨询、司法调解、义务讲座等服务活动。此外,罗湖区人大代表每季度须至少回访选区单位一次,听取选民群众的意见要求。他们社区联络站的工作情况,均被记入代表档案。
市、区人大代表进社区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均被纳入街道和区委区政府的督办系统,并统一通过罗湖电子办公系统交给各个相关部门,办理效果将成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杨云彪分析,这样的制度设计促使了人大、政府、民众诉求三者“闭合链条”的形成,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和人大代表的积极性。
对普通市民而言,只须登录“罗湖社区家园网”,或是看看社区公告栏,就可以查到负责本社区事务的人大代表姓甚名谁,下次接访将在何时何地。在非接访日里,各个街道的人大代表联络员可以先替代表们记录居民诉求。
社区体验 “鸡毛蒜皮的事也很重要”
“在社区接访,遇到的事不外乎民生问题——交通、环境、文体设施、教育、医疗、社保……”在罗湖挂点的深圳市人大代表肖幼美说。她认为,即使是比较“鸡毛蒜皮”的事依然值得重视,因此要求自己“有会必到,到会必发言、发言必有料,到不了事后一定补上”。肖幼美的想法也是许多进社区人大代表的共识。
“一条步道也许是小事,可是对于一个晨练的老人来说,一不小心就成了大事”,身兼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马群涛说。在他所驻点的东晓街道松泉社区,围岭公园登山道十分陡峭,常有行人摔跤。接到居民的反映后,马群涛直接找东晓街道的相关部门解决了这件事:斜坡被改成了“之”字形楼梯,道路两旁的护栏也更换一新。
对涉及到市、区两级政府多个部门的“硬骨头”,人大代表想了不少办法“啃下”。在交通拥堵、人车交杂的笋中街,随着清水河社区联络站“专题议事会”的召开,笋岗中学学生面临的交通安全隐患得到改善。
位于笋岗中学东校门口的笋中街是一条年久失修的斜坡路,连接着泥岗路与清水河出关方向,不足百米却常年被蓝牌车辆占道,高峰时段人流与车流常常交织刮蹭,暴雨天里更是积水湍行。它虽不是市政道路,却承载着许多中学生的行路安全。
今年4月,在一群市、区人大代表的张罗下,“清水河社区联络站人大代表进社区专题议事活动”鸣锣开始,东部交通运输局、罗湖交警大队、罗湖区教育局、清水河街道办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齐聚。几天后,笋中街被铺上了沥青,交通线、隔离墩、监控设施、交警执勤点悉数设好。
一位社区工作站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政府部门很多、职能很细,一件事放我身上,也不知道该找谁”,人大代表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视野,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杨云彪分析,来自不同层面的人大代表有能力将解决问题的平台扁平化,打破现有行政部门的条块分割,“代表进社区,用他们的能力打通政府各个层面的功能,事实上也帮助政府解决了一些老大难问题”。
履职心得 “最怕一件事放着放着就忘了”
听到江背路夜间汽车鸣喇叭严重扰民的问题取得进展的消息,罗湖区的两位人大代表——刘冬平和张江汉兴奋得拥抱庆祝。在许多人眼中,张江汉是个执著的追踪者,“最怕一件事被踢来踢去不了了之,一件事放着放着就忘了”,他说。
10年来,正对着江背路丁字口的福永小区饱受深夜噪音之害,去年10月,张江汉所在的南湖联组进社区的第一颗“重头炮”便对准了噪音。在他和几位人大代表的反复敦促下,福永小区会同交警和人大代表开了数次居民代表会议,人大代表们提出加强对违反乱停和鸣喇叭车辆的执法查处的意见,终获罗湖交警大队采纳。
杨云彪认为,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应该具有“身份意识”,乐于承担;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和一跟到底的精神;还要有能做能说的执行力。而在张江汉看来,所有的素质都要以“坚持、不气馁”作为前提。“交给各个部门综合治理的问题,交给谁单方面都接不了,我们人大代表应该主动站出来牵头,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做事,但我们可以一直提醒”,张江汉告诉记者,自己的秘诀是“不断打电话询问事情处理的进程”,以及“敢于给做得不好的部门打‘不满意’”。
这股不依不饶的劲儿也感动了同为罗湖区人大代表的丁芃,她告诉记者,“一个建议案放在那里自生自灭,就没有了,一件事处理好了不去维护‘战果’,问题就会回潮”。为了实时跟踪建议案的办理情况,丁芃建了个微信群,把区城管局、东部交委、派出所、社区和居委会、联名提案代表、区人大办公室负责跟踪代表建议的人员、现场观察员都加了进来。
丁芃紧盯的事儿与边检小区老幼妇孺的夜间出行安全有关。沿河南路立交桥照明设施陈旧,灯光昏暗,流浪人员鱼龙混杂,桥下的高压变电房缺少围栏。6月整治成效初显,仍不放心的丁芃,又委派了下属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天到现场考察一次并给微信群发送图文。
一位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处理问题“快、准、狠”的人大代表们在居民中都有了口碑,一些居民会像“点菜”一样反映问题,“特定问题要求特定人大代表出面接访”,杨剑昌、肖幼美、胡桂梁等市人大代表,以及张江汉、丁芃等区人大代表“点菜率”都很高。
制度支持 “今年政府处理提案效率高了”
与人大代表不依不饶相对应的,是一些棘手事务的悬而不决。“碧波社区公园设计不合理的事,区里转给城管局,城管局转给建筑工务署,又转给发改局,事情跟个个都有关系,但个个都解决不了”,碧波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人员李色青无奈地说。张江汉对此顾虑颇深:“代表不能光听诉求,还要解决问题,否则老百姓就不信你了,就不来反映问题了。”
中秋前,罗湖区人大工作人员告诉张江汉,他所反映的东海大厦大吨位垃圾车压坏微循环路的问题,将在10月前联同多部门开会商讨解决之策,这让他感到振奋:“政府反映的速度变快了,不到一个月,事情就有解决的希望,这最能鼓励人。”
“政府干得好干得不好,要有人大代表的制度上的评价”,杨云彪说。记者了解到,罗湖区已在各职能部门建立起对接人大代表进社区接访的督察督办制度。根据规定,属区级职能部门管理权限的问题,须由联络员汇总和整理,经接访代表签字,作为人大代表督办件,上传至罗湖社区家园网,由相关街道和部门按照对应制度流程进行办理和回复。一般情况下,承办单位应在督办件上传后1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罗湖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黄瑞儒也表示,目前,罗湖已出台相关规定,市、区人大代表进社区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将统一通过罗湖电子办公系统交给各个相关部门,办理效果纳入对他们的绩效考核。下半年,区人大还将以联络站为平台,根据民意审查决定政府投资计划。
张江汉希望政府能在建立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的基础上,在各个部门设置对口人大的专职人员,“事权越高的部门,越应该设置这样的人员,否则一件事情很难有回音。”
■代表进社区故事
案例1
“要一直跟踪到公园停止收费”
深圳市人大代表、罗湖区人大代表马群涛
“深圳能源滨海电厂项目被撤销了!”希望大鹏坝光继续成为自然保护区的人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从坝光煤电厂项目的消息传出至叫停,约3个月的时间里,深圳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作出了重要努力,其中便有马群涛等罗湖区人大代表的身影。
“这是今年最让人鼓舞的事情!”提到坝光电厂项目被叫停,马群涛的语气显得意气风发。事实上,在平日的履职中,马群涛提的建议案几乎个个都是“烫手山芋”:为松泉公寓居民申请修建羽毛球场和篮球场,给交警提议为布心路和爱国路路口增设车道,给梧桐山风景区加建卫生间,与消防局、街道办、废品回收站、园林苗圃场协调修建布心消防站……令他欣慰的是,这些事都做成了。
最近一次努力与仙湖植物园有关。“据调研,2012年整个仙湖植物园的门票收入是3700万元,如果取消收费,不但对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太大影响,而且会大大拉近政府和市民的距离。”马群涛在给今年罗湖区两会撰写的建议案中这样说道。
持续8个月的沟通协商终于让事情有了眉目,9月1日,仙湖植物园开始缩短收费时间,并将门票收费从20元降到5元。马群涛仍觉得不满意,“公园是公共服务设施,仙湖植物园附近住着大望镇的居民,平时常有人来锻炼,它应该像荔枝公园、东湖公园一样免费,这件事我一定跟踪到它停止收费为止。”他说。
案例2
“代表做事需要政府支持”
深圳市人大代表、罗湖区人大木棉岭社区联络站站长胡桂梁
在木棉岭,老房子密密地布满了整个缓坡,这里的15000多名居民中99%是外来人员,其中,湖北籍出租车司机及家属达3000人,胡桂梁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漂泊在外的外来工,在闲暇时也想做做运动,但要在拥挤的木棉岭找到一块公共休闲场地并不容易。在接访过程中,罗湖区人大木棉岭联络站接到了不少类似的反映。
胡桂梁的建议案很快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复,在各方努力下,木棉岭被“挪”出了一块千余平米的用地,现在每天都有三四百人在此锻炼身体。在代表们的努力下,木棉岭上的华丽小学也同意在周末开放体育场,让居民打球。
最近让他一直心怀希望、积极奔走的事情,是为罗湖的“的哥”们修建一处可供休息吃饭的“的士驿站”——身为出租车司机,他深感同行们常年三餐不定在外奔波之痛。罗湖地少人多,选址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胡桂梁坦言,“每年都在提,办理单位很积极,态度也很好,但是一直都没有解决,非常遗憾。”
他在今年罗湖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希望,报告中说,今年要解决的士司机“吃饭难、停车难、上厕所难”的问题。最近半年以来,罗湖区城管局副局长欧海贵牵头,带着胡桂梁“跑遍了一二十块地”,终于找到一块1400平米、可供二三十辆车停泊的国有储备用地,但这又涉及到深圳市规土委的事权,罗湖区政府仍在协调之中。
“他们说,今年我们一定要多部门合作,一定给你解决,议案办理能有这个结果,我已经很开心,的士司机们也比较满意”,胡桂梁说,“代表不是鼓鼓掌举举手唱唱赞歌就完事了,希望能实实在在做点事,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人大代表不能指挥政府,只能反馈意见,提出建议。我没法承诺什么时候会办好,但我承诺,你的诉求,我百分之百地反映,百分之百地尽力。”
“死磕”精神的代表
从何而来
■记者手记
这些年,从全国“两会”,到省市区的“两会”,代表与委员们的分组讨论,询问质询,是记者们越来越喜欢的采访场合,因为“有料”。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们,抓住这宝贵的机会,发言亮相,为民代言,对政府的工作提出监督与建议。
那些积极建言献策、履行职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往往如获至宝,称其为“明星代表”,他们所在的分组,各媒体往往也会派资深的、专业水平较高的记者前往驻守。一年之中,更多的时候,媒体如果做新闻,免不了的一个动作,是与代表委员们的互动。社会现象、民生难题、部门失职、贪腐不公,种种问题,因为宪法的赋权,代表们的言论分量极重,而他们也可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代言公众,参政议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舆论。
罗湖区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里,这样的“明星代表”,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
肖幼美”每会必到,到会必发言“的自觉和责任感;马群涛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思考与行动;张江汉为解决社区的噪音问题死磕各部门,坚决抵制“被满意”,直到问题解决,而这种“死磕”,又“启发”了越来越多的代表们,他们用这种方式面对一个又一个基层民生的“疑难杂症”……
正如深圳市人大一专业人士所说,罗湖区的人大代表们,素质极高,无认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大代表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的清醒认知,还是他们拥有的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从点滴实事做起,不怕挫折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理想主义态度,极强的执行力,既会表达也会行动,种种要素,叠加在一起,让这群人成为了善治社会里联通政府与民间的有效”桥梁“。
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也是市场经济活跃的地区,毗邻香港,得一时风气之先。无论是政府体制内还是民间社会,开明的环境和风气,是“催生”明星代表的沃土。早在2003年,深圳第一张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海报,就出自罗湖,第一个“吃螃蟹”的代表肖幼美认为,没有罗湖区人大的开明,也就没有自己尝试的机会。
市人大人表反映宏观面的东西,区人大代表更方便反映周边的、社区的民生问题。当代表们走进社区,也就拉近了政府与社区的距离。为什么代表的意见分量很重,除了他们代言民生的公益之心受人尊敬之外,这些年,各级人大为有效加强代表建言的分量,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化设计,更不可缺。总结代表进社区的经验之后,罗湖区建立了配合人大代表进社区的督查督办制度,无疑,这种制度安排,将让代表们的履职之路更加平顺。
策划/统筹:吕冰冰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刘昊 吕冰冰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