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在“兰亭论辩”中的一处错误

2013年09月25日14:42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在“兰亭论辩”中的一处错误

□李军辉

  1965年,郭沫若先生在《文物》第六期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掀起了一场有关王羲之《兰亭序》的真伪问题的论争。

  该文的第四部分引用了李文田跋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中表述的观点。把这位离世70多年的清末学者再次推到世人面前。郭老在文中写道:“这到清朝末年的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才被广东顺德人李文田点破了。他的说法见汪中旧藏《定武兰亭》后的跋文。汪中藏本后归端方收藏,李的跋文就是应端方之请而写的。”接着的是郭老录下的李文田跋文。

  郭沫若说李文田的这篇跋文是应端方之请而写的,反方代表高二适先生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以及之后论述这一命题的学者,都照搬了郭老的说法。

  李文田的原跋手迹,后由汪宗衍于李文田之孙李棪处借出,在《点破兰亭序真伪的李文田》一文中刊出(见图)。对比原迹,我们发现郭老没有整编抄录,跋末句“光绪己丑浙江试竣北还过扬州为午桥公祖同年跋此,顺德李文田”,没有展示给读者。

  跋中,“午桥公祖同年”所指并非端方,而是另一个字号也叫“午桥”的人,这人就是张丙炎。张丙炎(1826-1905),原名张世铮,字午桥,号榕园,一号药农,江苏扬州仪征人。

  “同年”,科举考试同榜登科者所称,李文田与张丙炎同为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1859年的礼部会试,共3277名举人参加,录取191人,李文田第34名,张丙炎第89名。之后殿试,李以一甲第三名登榜,张以二甲第五名登榜。故李张二人以“同年”相称。

  李文田,号“若农”,也用过“药农”,与张丙炎号同。张出身书香门第,文采出众,对金石碑版颇有研究。李张二人惺惺相惜,成为好朋友。在《翁同龢日记》里,有大量他们二人共同出席活动的记载。

  “公祖”是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大公祖和公祖父母,此称谓流行于明清。张丙炎中进士后,一直在北京任文职,至同治九年(1870年)外任广西廉州知府。

  鲁东彬《养山堂日志》载,张丙炎“由翰林院编修出知广西廉州府。廉有地名涠州岛,要塞也,英人将乞为船坞,丙炎不许,复改乞北海为市,丙炎于其来置酒款之,而峻其仪节,时人以为不损国体。移知肇庆,尝购书数千置于院中,以惠多士。继升道员,加盐运使衔。母忧归,优游林下者二十年”。以张的任职经历,故李文田以“公祖”称之。

  杜召棠在《扬州访旧录》中写道:“丙炎由词林出守廉州﹑肇庆等府……家藏金石、图画、书籍极富,多精品。郡城咸同兵燹后,旧家中落,素有收藏者大半归于张氏。如包安吴《小倦游阁法帖》枣木版,梅嵇庵贞元石、叔夜琴,尤关扬州文化,其他不胜枚举。”李文田所跋的汪中旧藏《定武兰亭》,应是那时张丙炎在汪氏后人手中购得。

  光绪己丑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文田再次被任命为浙江乡试主考官,考试完毕后,他由钱塘江下船,经京杭大运河返北京,途中经过扬州,受到张丙炎的热情接待。其间张氏展示其所收藏的《定武兰亭》,并请李文田题跋留字,于是李氏把其对《兰亭序》的所思所想题跋于上,这就是郭沫若先生所录的文字。

  被郭老所误认的端方也是清末金石收藏家。但其于1882年才中举人,不可能与李文田同年,1889年,端方遵命筹办光绪皇帝婚事,由于干练得力,事后叙功,加四品衔,到工部任职。李文田过扬州时,端方在京城工部办差,直到1891年才外放张家口负责当地的税收工作。

  所以,郭沫若上述“李的跋文就是应端方之请而写的”的说法有误。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