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女儿娇,无暇有奇巧。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这是1982年上映的电影少林寺的插曲之一,纯真少女白无瑕,配上这段轻柔的旋律,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
另一首插曲则体现了一种阳刚之气,“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在学校的晚会上,台上台下的男同学大声齐唱,能把人唱得热血沸腾。
少林寺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成功的武打片,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影片所折射出的宗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当主持问,“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觉远的回答很干脆,“能持。”当主持再问,“尽形寿不淫欲,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觉远明显犹豫了一下,然后颤抖着声音答,“能持。”此刻,门外的白无瑕一脸伤心,转身离去。
一入佛门,就要断绝儿女情长,这是少林寺带给中国观众的一个观念。这个观念,被后来拍摄的不计其数的同一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强化,几乎成了定律。
30多年后,现实版的觉远和白无瑕的故事出现了,不过角色调换了位置,主人公分别是王菲和李亚鹏。根据媒体的报道,两个人不久前协议离婚。
之所以将王菲离婚和少林寺的故事做比较,是因为这件事与宗教脱不了干系。王菲笃信佛教,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佛教,她可以磕头磕到额头红肿,她可以以血为墨抄写佛经。收到经书的朋友自然是感动不已,说王菲书写的佛经“精美无比”,展阅后“心生欢喜”。
网上还流传着演员陈道明关于王菲婚姻的评述。
陈说,王菲的生命早就走到了灵性需求的层面,可惜,她的伴侣无一能在这个层面满足她,更别说在更高的层面引领她、教练她。王菲有缘接触佛法修行,这是她的大福报。
那么,王菲要修什么?什么是灵性需求?
还是回过头再讲一遍笔者的那个故事。
两年多前,笔者因缘际会,聆听了北大哲学系一位老师的佛学课。后来笔者戏称,那堂“蹭”来的课价值5万元,因为听课的时候被要求提供联络方式,听课结束后对方就劝笔者参加一次系统的进修,学费5万元。而笔者觉得那一堂课听到了真谛,已经值5万元了,就没有去。
其实,所谓的价值5万元的真谛,就是一句话。当时,那位老师说:佛教的本质,其实就是探究人为何烦恼和如何解决烦恼的问题。
这句话让笔者茅塞顿开。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插曲中的歌词。确实,一个人,当他告别懵懂少年,烦恼就开始出现,并伴随一生。这个世界上,没有烦恼的人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幸福”和“一点烦恼也没有”,要么是短时间的、不可持续的,要么就是假象。
烦恼无处不在,烦恼伴随一生,这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宗教的功用就是开出治疗烦恼的药方,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药方,也许疗效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王菲向佛教乞求药方,目的也是一样,祛除烦恼。王菲有什么烦恼,笔者不知道。陈道明回答说,“为什么你所看见的王菲始终都是孤寂冷傲?那只是因为,她的灵性一直在受苦,那是内心深处的孤独。”
那么,一个人到底怎么才能祛除烦恼。笔者觉得,彻底祛除,是不可能的。减少烦恼,减少到几乎没有的程度,则有两条途径。
以佛教为例。对于修行,有人主张渐悟,慢慢理会;有人主张顿悟,想明白了,马上就成佛。禅宗六世祖慧能是主张顿悟的,所以他写了那首著名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按照慧能的观点,每个人本来就是佛,不过你没有意识到而已,意识到了,就成佛了。就这么简单。
笔者觉得,尘世间的凡人们,如果他们修行佛法,应该是渐悟者多,顿悟者少。原因是一方面,人有七情六欲,祛除起来相当不易,只能一点点来;另一方面,所谓顿悟者,在笔者看来,应该是有了大悲喜、大事件后,才有可能发生。
1949年之前,北京西直门附近有一大户人家,户主乐善好施,被称为刘善人。老舍先生就是被他救济才上了学。有一天,刘善人的儿子坠马不治,给他巨大的刺激,也让他彻底了悟。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从此斩断尘缘,一心向佛。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宗月大师。
宗月大师,是顿悟之人。
而王菲,笔者判断她是渐悟之人。她尘缘未了,不可绝情而去,头也不回。
我们还有机会听到她天籁般美妙的声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