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采藕归来。
图为:沧湖香莲。
图为:沧湖采藕女。
图为:一望无际的莲藕。
记者韩晓玲 通讯员彭志刚 张杰 熊昱 本版摄影记者曲河
沧湖位于赤壁市西南
东经113°36’50"
北纬29°47’4"
水域面积2.40平方公里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浩渺碧波今何在
8月底,站在沧湖隔堤上,放眼望去,时有水鸟盘旋,却很难看到水面。
一侧的上湖,4000亩湖面铺满了芡实,叶大如盖,密密匝匝。从脚边的零星水面可以看出,湖水明显呈富营养化。
另一侧的中湖,种植了3000亩湖藕,荷叶田田,满目皆翠。只有在挖藕人劳作过的地方,荷叶倒伏,才能看到一小片水面。
倒是附近众多分散的精养鱼塘,波光粼粼。它们都曾属于沧湖的水面,不难想见过去的碧波浩渺。
尽管如此,我们也明显感到实际水域面积超过在册数据。
沧湖本是黄盖湖的支汊,一度作为货运、渡船、商贸集散地。尤其汤家咀码头,是通往新店、赵李桥至湖南最便捷的水路交通要道。如今,曾经的商业繁荣已随岁月湮灭。
走进汤家咀街,昔日的石板路早已变成水泥路,两旁的老房子也只能偶见残留的石槛、木梁。50岁的梁清明一路为我们介绍:“这里原来是肉铺,那边是饭店。”“这栋房子年头最久,已经很残旧了,只怕以后也会拆了重建。”“当年街上铺的是青石头。房子的梁都是伸出来的,铺了瓦片,下雨天也能在屋前玩。”
汤家咀街仍住着四五十户人,如今都以种田为生。走到小街尽头,眼底一片农田,湖水杳无踪迹。若非梁清明的指点,我们断然不知,此处便是曾经熙熙攘攘的汤家咀码头。
沧湖原有水面2.85万亩。就像许多湖泊一样,它也遭遇了围湖造田之痛——上世纪70年代排干部分湖水,垦出万亩农田。
这些年,大湖水面由外来的老板“打包”经营,种植水生蔬菜;精养鱼塘则由农民们养鱼、种香莲。
去年7月,咸宁市水文局一湖一勘调查结果显示,沧湖水质为Ⅴ类水,总磷、化学需氧量、总氮超标。与我们一起查看沧湖现状后,赤壁市水利局一位工作人员指出,这样高密度种植芡实,确实对水质有很大影响。
“上湖和中湖的承包期都还剩几年。承包商在上湖养过鱼,由于不能投肥养殖,效益不明显,所以改成种芡实。”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党委书记覃更新说,对于湖泊,不能只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待,而是首要突出生态保护。开发区要求承包商从明年起不再种芡实,恢复水面。
且听他们说家园
普安村傍湖而居。
村里的空地铺上了网纱,晒着莲子。种植香莲,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
7名妇女正在湖边的树荫下收莲子。许多刚从田里采摘的老莲蓬已呈乌黑色,用竹片削成的“敲子”一叉,再在砖块上敲几下,莲子就从莲房里掉出来。她们熟练地重复着,一会儿功夫,莲子便堆得小山高,一上午能收50公斤左右。这些老莲子,以后会加工成干白莲。
“人工太贵,所以左邻右舍互相帮忙。”35岁的黄建华头顶草帽,身穿长袖,手上还戴着毛线手套。她一边敲打着莲蓬,一边告诉我们,家里既种香莲也养鱼,相比之下,养鱼成本较大,还有一定风险,所以她觉得种香莲不错。但今年收成差一点。
妇女们在一旁插话:“遇上干旱,香莲减产了。”“我们农村人,不就盼着阳光、雨露?”
香莲、荷叶茶、鲜鱼……对勤劳的村民们来说,悠悠湖水,承载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许。
其实,对于在生态与效益之间选择,不少村民的心情也有些复杂。
“以前水质好很多,现在效益好很多。”57岁的宋来堰这样描述记忆里沧湖的变化。他曾是国有渔场的守湖职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渔场将粗养湖汊改造为精养鱼池,承包到人。从那时起,家里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变化。目前,他家有19亩鱼池、4亩多香莲,再加上其他一些活计,一年收入大概4万多元。
58岁的余存伟过去也是渔场职工,每月工资三四十元。1985年前后,精养鱼池分到户,一个劳动力分10亩池子。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但他心里有些怅然:“30年前,沧湖满眼港汊、芦苇、野莲蓬,到处是野鸭、獐鸡,生态好得很。当时养鱼没用过肥。”
荷间又见挖藕人
初秋的日头依然火辣。勤劳的挖藕人,在湖面投下剪影。他们有欢喜,有叹息,更有长长的期盼。
中湖之畔,一筐筐刚挖出来的鲜藕堆放在马路边,安徽老板李忠龙安排工人们过秤、装车。他和4个搭档一起承包了中湖的3000亩水面,用来种莲藕,今年高温少雨,反而有了好收成。每天,这里至少要拉走三卡车鲜藕,运往北京、广东、四川等地。
远眺,荷叶摇曳,掩映着一群挖藕人的忙碌身影,腰部以下都浸泡在泥水里。他们大多来自河南、安徽、湖南等地,7月底已开始在此挖藕,将持续至过年前。对他们来说,比起隆冬泡在刺骨的冰水里,顶着烈日劳作已是最好的时节。
挖藕人早上7点开工,中午12点上岸吃饭,短暂歇息后,继续下水。挖一公斤藕,报酬约在8毛钱左右,一天下来能挣几百元。
傍晚时分,余晖向湖面撒下一把把碎金。荷叶深处,一艘艘载满鲜藕的小船衔尾而出——挖藕人收工了!
40岁的石贵马和妻子奉树香收工后,在湖边搓洗着沾满淤泥的衣服。尽管疲累,黝黑的面容上仍流露着笑意。这一天,夫妻俩一共挖了1300公斤藕,可以拿到一千元工钱。他们来自湖南永州,柳宗元笔下的捕蛇人后代,如今在这里挖藕,要一直挖到冬天。
石贵马还在和同行们唠嗑,奉树香先上岸了。她一身湿漉漉的,朝着不远处的简易工棚走去,语调里却透着几分轻快:“回去煮饭喽!”
“这里产的藕,质量好。”50岁的吴再光来自湖南益阳。身子还泡在湖水里,便点燃了一支烟,享受辛劳一天后的闲暇时光。他每天能挣几百元,但平时只抽4元一包的香烟。
吴再光15岁开始挖藕,已经挖了30多年。聊到这,他不禁叹口气:“很多晚上睡不着,风湿疼啊,也想几岁的孙子。”他随即开朗地笑笑,说“再苦,我也还是会挖下去。”
终有一日邀君至
1998年,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成立。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对于沧湖的生态保护与开发,赤壁市与开发区还算“醒得早”。
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为香莲、水产、林果,能否以此带动旅游,发展集赏花、品莲、采果、垂钓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区还为此修建了百莲科普园、1700米长的赏花观光栈桥,以及650米长的垂钓休闲隔堤。
这几年,时常有人自驾游前来,使1500亩果园的橘子、脐橙、椪柑、猕猴桃、桃子等不愁销。即使自己动手采摘的价格比市场略高,不少人也愿意体验一下农家乐。
然而,打造生态观光农业的美好理想,仍在现实面前徘徊着。
铺设于中湖水中央的观光栈桥,已于3年前失用。即使能沿栈桥蜿蜒行于湖面上,由于香莲、湖藕交替种植,也可能面临无花可赏的尴尬。前几年中湖种香莲,可见万朵红玉,逐波娉婷而立;今年种湖藕,只有翠盖如伞,随风卷舒开合。
在垂钓休闲隔堤上,一处处近水平台紧邻上湖。芡实叶铺满湖面时,不由令人踌躇该如何下钓。直到九月芡实采收后,水面才会显露出来。
沧湖可看、可玩,也没门票,而休闲山庄等配套设施还跟不上。游客们在一番游玩后就离开了,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不太给力。
针对这些情况,开发区决定发展生态农业养殖观光园,积极地招商引资。有位企业家表示想来发展畜牧养殖,考虑到生态保护问题,被婉拒了。覃更新介绍,开发区希望“招大商”,吸引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家前来,对沧湖进行整体开发,这样才可能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统一。
开发区办公室主任宋祖兵道出了他的担忧:“如果看不到眼前的直接效益,怎样能吸引这些大老板来投资?”
不过,开发区的人们仍然很乐观。他们相信,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想法定能实现,与赤壁三国旅游风景区相映成趣。终有一日,游客会纷至沓来。
湖边拾贝
命名或与三国名将有关
沧湖原属黄盖湖长江支流水系,为黄盖湖向内陆山区延伸的河道水面。
相传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后,东吴孙权将太平湖赐予大将黄盖,命名为“黄盖湖”。一天早晨,周瑜、诸葛亮、黄盖一行视察屯兵防务。看到商船与渡船穿梭,两岸码头人来人往,黄盖大悦:“这里人口集中,不仅要屯兵,将来还要屯田。且河面不宽,变沧海为桑田更好。”故后人将这片水面命名为“沧湖”。
又相传当时诸葛亮提议诸将泛舟,一时兴起,在对岸码头铺上棋子,与周瑜对弈。后人为该地取名为“铺棋咀”,沿用至今。
赤壁古战场烽烟犹在
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距三国赤壁古战场仅8公里。
赤壁古战场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址。在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是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周瑜打黄盖)、“火烧连环船”等著名故事,均发生在赤壁之战中。
赤壁古战场景区有摩崖石刻、拜风台、凤雏庵、翼江亭、望江亭等历史文化景点,三国烽烟犹在眼前。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