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画苑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投资中国艺术品,尤其中国画,里面有很多当年还没成名的画家现在都成为中国一代大家。20 几年来,中国艺术市场从萌芽发展到蓬勃,但还没有到达高峰,里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东西?
其实,我们从80 年代市场还是零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这个课题,有没有前景、前景怎么样?
所以我们也是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一个见证者, 同时也是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艺术市场有很多现象,包括有一阵子炒这个、炒那个,一波又一波,又有调整,又有火爆。
艺术投资准确性是关键
凡是艺术投资,必须要有准确性,有准确性才会有收获,错误就会走弯路。
什么是准确?如何才能投资含金量高的艺术品?为什么同样的作品有些能够历久不衰,越来越显出价值,有的高峰炒作后一下就掉下来。现在整个中国正在发展文化事业,其中艺术基金、金融界、包括一些投资者,在过程中经常会迷茫,包括很多文交所,他们是跟金融挂钩的,但又想在艺术领域有所作为,但是不到一两年就好像没方向感了,不清楚怎么走下去,这其实都是关系到准确性的问题。
中国画不断创造纪录
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价值现在很难估量,它的艺术性、包括这种绘画的高潮其实在宋代已经产生。
现在李可染一张画拍到2亿,齐白石的画拍到4 亿元,不断超了我们中国绘画的世界纪录。其实早在宋代中国艺术品就达到一个高峰,对中国艺术品的承上启下作用很大,包括张择端也是宫廷画家。后来到明清,都是皇帝在收藏。我们中国人以前家家户户有传家宝,传家宝都是我们的爷爷或父亲,临终前告诉子孙们,家里有张传家宝在哪个柜子里,有什么风吹草动那就是全部的资产,可能是一幅画、一个陶瓷、一个工艺品。
明代郑和下西洋,那时造船业千吨万吨的只有中国能造出来,也是世界第一。清代说起来我们是世界上最强最富有的国家,比大英帝国还富有, 中国人最有钱,我们的作品价格也很贵。但是从晚清到民国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国含金量最高的作品,从黄金一直贬到黄土,是战乱与动乱的影响造成的。
艺术市场开始回升
1980 年我收过李可染一张画才40 元,今天的美协主席刘大为,当时我问他你的画价多少,他说5 块钱。从80 年代开始,中国艺术市场从低谷开始回到上升的轨道,目前正处于上升轨道的其中一部分。
在80 年代,很多画家的作品都很便宜,现在几十万元一尺的画家,当时是几十块一张画。
90 年代,由于华人开始有力量收藏了,作品价位往上走,每年30%的上升,到今天还是不断上涨。
到2000 年,尤其2003 年非典之后,很多画能够卖出20 万元的价格。但是到2005 年这些画又到涨100 万、200 万元。比如林风眠那时候卖来卖去就到20 几万,后来涨过百万,投资界眼睛一亮,有点惊讶。记得1992 年在深圳有了第一场拍卖会,总的营业额200 多张画才拍200 多万元,那些画如果在今天,一幅起码数千万元。
2000 年后,中国市场有人开始买画了,2010 年进入艺术品“铜的时代”,黄金卖铜价。2011年后,艺术品基本上属于银价,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可能还有10年光景处于上升轨道,到2020 年可能含金量最高的作品就会到金价了。
好作品涨幅大
很多人问,不管金融海啸、金融风暴、经济调整,我们好像都没有失去信心,仍然在不断发展,凭的是什么?其实看历史,80 年代艺术品市场跌到谷底开始回升,几百元的画现在几百万。现在嘉德拍出的2 亿多元的《万山红遍》,可是80 年代李可染的作品很便宜,能参加一个画展已经是很好的事。又比如一幅林风眠的作品,2003 年才20 万元左右,结果一年多后在香港佳士得拍出200 多万元。还有一幅何家英的作品,我们买回来3 万元,2003 年40 万元都卖不出,2005年有人愿意出80 万元,早几年这张画到500 万元, 就心动卖掉了,隔了一年有人要出1000 万元买,但这张画已经追不回来了。因为这些画家的作品都是稀有作品。
用真金白银去买艺术品
80 年代时,我就看上了许多的画,我用我的钱、真金白银去买。为了推广,我几乎卖了所有股票和房产, 家人对我也有意见,觉得一张纸能值钱么?今天他们说我还算有点眼光, 还不错。但是当年没有人这么说,前10 年真的很艰苦。周围朋友也说还算你有点眼光,否则早就破产了。我知道这都是黄金卖黄土,百年的机遇。但是世界最伟大的钻石在我口袋里面,不推广,就没有人知道,所以我开始在东南亚各地不断推广。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办了1000 多个展览。今天看到这些画家都有这么大的成就,也还算安慰。
(内容有删节)
【艺术澳门论坛回眸之八】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