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让美好的集体回忆成为城市名片

2013年09月27日08:17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让美好的集体回忆成为城市名片

  ■委员有话说

  叶中平

  “我想,我们有责任去保留这些集体回忆,让其成为历史流传后世。”这是9月18日我参加顺德大良第二届公共决咨委成立大会时,作为副主任委员和城建与城管组组长所作的主题发言内容之一。

  由于这三十年的业务关系,我经常外出到全国各地与全球近50个国家与地区,也一直留意当地的文化、风格和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关系。在城建方面,特别对如何保留本地历史文化,又融入现代社会特质这个点关心较多,因为我们的城市要拥有自己的特点,才是差异化的核心,也是别人难以复制的,也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所关心的重点,这是城市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比如以色列,它是圣经故事里讲述过的地方,是犹太人于这二千多年来与各种不利环境因素争斗的地方,也是伊斯兰教发展的地方。今天,它有如欧洲的现代化城市与城市管治,也有历史长河的宗教故事的记录。虽然不时有枪炮声,也一样吸引大量世界各地的游客,当然也包括我了。而这二千年犹太人的处境,也激发出他们民族的创新精神。

  作为建县有500年历史的顺德的中心——大良,如何在今天产业转型的大环境下,成为“文化名镇、岭南名城”,是一个值得顺德大良人为之努力的方向。

  我想,这里涉及了历史与集体回忆的保留问题。

  位于大良蓬莱路的罗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龙、罗两姓是大良的两大姓氏。在2006年10月份,政府出资,使罗氏宗祠整体向后平移了4.83米,既改善了蓬莱路的交通拥挤状况,也保护了古建筑。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保护。

  而我更想讲讲集体回忆的保留问题。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大良,在大良完成幼儿园、小学、初高中教育的顺德人、大良人,我第一份工作是在顺德商业系统上班,也在大良,1992年自己创业的办公室也在大良,以前与现在也都居住在大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都看到大良的改变与发展。在今年的正月初一,我带着太太与12岁的女儿,重新走过我出生时居住的地方——商业新村,也去看了我曾经就读的小学——大良鉴海小学以及初高中读书的学校——顺德一中(现一中初中部),也带她们去我工作过的顺德商业车队与顺德商业局大楼的旧址,去走我小时候常去玩的大良河和大良爆竹厂前边的地堂,也去我家当时的“顺德妈姐”(即保姆)的家——大门。现场我也发过微博与微信,抒发自己的感想与回忆。虽然女儿在香港出生,但我也希望向她传递我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同样,我爸爸于我三岁时就带我回家乡新兴县龙山,也不时跟我说家乡六祖惠能的故事,使我小时候就热爱禅学、哲学。

  讲到大良,这里有很多我这个时代的人的集体回忆。如原来位于大良鉴海路的第一码头牌坊,至少是我这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但因为后来扩建鉴海路而拆除了。而在2008年政府在这附近重建了这座牌坊,成为大良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这里记录着靠水运输的时代下,大良与广州的联系。相信大良还有很多其他时代的人的集体回忆,而这些集体回忆是否会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离世而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呢?这些能否激发人们对这个城市更加的热爱?

  我想,我们有责任去保留这些美好的集体回忆,让其成为历史流传后世。但如何去保留呢?我想举个例子,在七八十年代,对大良人来说,相信大良爆竹厂是很多大良人的集体回忆,是一段“燃烧”的岁月呢!那时候很多人都从大良爆竹厂拿半成品回家加工,家里会有许多加工爆竹的工具。如能保留并保护好大良爆竹厂的旧建筑,回收一些相关的旧物品,若干年后这些东西会成为一段历史,也会成为大良这座城市独特的名片。

  期待在政府与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更好落实大良的“文化名镇、岭南名城”战略工作,让更多的集体回忆成为不被遗忘的历史。

  (作者系顺德区和大良街道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