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烽火炮台 碧血山河

2013年09月28日07:10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烽火炮台 碧血山河

蒲州炮台

蒲州炮台

炮台入口门楼

蒲州炮台(上)及2号和3炮位入口门楼(下)

光绪十年广州海防图 (1884年)

  清代广州成为沿海口岸中唯一江防、海防、城防炮台齐全的城市

  “作为80余年的一口通商之地,广州是清代中国沿海城市中炮台最多的城市。炮台在清代广州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虎门炮台之外,乾隆以前,广州炮台分布在城郊;鸦片战争时炮台重点分布向东移到猎德、二沙尾,向南移到大黄滘、新造;光绪时再向东移到长洲岛区域。炮台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同治以前都是安放国产前膛炮的中国式炮台,光绪时是安置进口的西式海岸大炮的西式炮台。” 在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利平的眼中,在同时期的中国重要的沿海口岸中,广州是唯一江防、海防、城防炮台齐全的城市。但长期以来,广州炮台却少有研究者涉足。而黄利平等人的研究,则为今人勾勒出广州海、江、城三位一体的防卫体系两个多世纪的变迁。

  文:卜松竹

  图:王维宣 实习生 郑凯夫

  清代外军攻击广州均从虎门始

  虎门蒲州炮台,位于广州南沙区一座50米高的小山上,台因山名,扼守虎门水道西岸。在当年,它与大角山炮台犄角相依,炮火可互相支援,是虎门要塞第一道防线的大角山左方前哨和滩头阵地的重要保险。

  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蒲州炮台在蒲州山顶的东侧和中部共设有东、中、西三个炮位。每炮位各安装一门德国克虏伯后膛炮。记者来到这里时,炮位上仍有炮,但专家称这是照原样等比例的复制品。每个炮位就是一个圆槽,炮被安放在圆形的滑轨上,战时可以360°旋转。其中2号和3号炮位使用同一个门楼出入。炮池、坑道等都是清代的旧物,炮池内侧壁上整齐地砌出一圈下阔上尖的凹槽,之间相距约40厘米,供战时临时存放炮弹之用。三号炮池通向一条坑道,深约七八米,尽头为一个小型弹药库。弹药库深藏在山体中,隐蔽严密。

  蒲州炮台的炮位四周已经被密集的树木、杂草覆盖,但从林木间隙望出去,虎门水道形势尽在眼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州进犯,炮台被攻占。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也是在这附近山脚下的深水码头登陆。

  按照黄利平的统计,鸦片战争时期,在广州城四周及通往虎门出海口的河道上,包含虎门海口在内,炮台最多达到30多座。到光绪时,广东当局以新式西洋大炮重建广州防务,在这段河道及其出海口安设了近百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克虏伯和阿姆斯特朗大炮,为中国沿海城市之最。

  “清代广州炮台群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建设次数之多,城市位置之显著,在中国沿海城市中可谓绝无仅有。”它们既是促成乾隆下决心将一口通商口岸放在广州的因素之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更成为中国军队抗击入侵的主要阵地。但因为炮台太多,建造、改建、修缮太繁,加上台名多变,公私记载不一,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如今有些不明就里。

  黄利平说:“广州虽说沿海,但它与大海是通过一段狭长的珠江相连的,这段珠江的出海口就是虎门。清代广州所遭到的外来威胁和破坏,都来自攻入虎门这段珠江的外国军队。广州是广东省城,因此从虎门经狮子洋后到广州的这段珠江被称为省河。省河因长洲岛而分成南北两路:南路在这里向南经新造、大黄滘北上白鹅潭到达广州城西南;北路向西经猎德、二沙尾直到广州城南。”

  最完备的炮台 最耗钱的买卖

  在这样的水陆形势下,广州炮台集中在三个区域:城北、虎门和长洲以内省河上的不同河段。其中长洲以内省河上的炮台在乾隆以前,主要设在广州城南边的省河北路上;嘉、道时期,省河南路炮台重点在大黄滘,省河北路炮台在猎德、二沙尾,其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为加强南路防御,在新造、穗石新增了炮台;光绪时期,重点在南北两路的交汇地长洲建炮台,使防线进一步前移。

  乾隆以前和嘉、道时期,炮台以三合土、表砖、石材为炮台材料,在接连的炮洞中安放国产前膛大铁炮。这种炮台唯一保存较好的是威远炮台。光绪时期,老式的中国传统炮台被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的西式炮台——圆形或扇形外观,安设单炮的露天半地下台代替,即所谓“明台暗道”。大炮也以西式大炮为主。这时期建成的虎门和长洲两大炮台群,是当时先进的军事要塞,其战斗力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仍然得到证明。

  那么中国炮和西洋炮的差距究竟有多么大?我们不妨到越秀山的镇海楼城墙上一探究竟。这里陈列的12尊古代大炮,包括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佛山铸造的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防主炮,以及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线膛后装开花炮,其中主炮为1867年铸造,口径22厘米。从外观上看,一个锈迹斑斑,一个明亮如新,材料和铸造工艺的差距一目了然;从操作方面讲,后装弹、膛线、环形铁轨、方向调整方面,包括精度、安全性、机动性的差距也很明显。

  黄利平说,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对于中西武器之间的这种差距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引进西方火器方面下了血本。也正因此,欧洲人开出的价码也很高。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七年间,虎门炮台的支出超过白银50万两,省河炮台近33万两。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添置的一批炮台,耗银也在16万两以上。

  资料:

  张之洞时期

  广州炮台格局

  虎门沙角炮台:6所,13座主台,2座副台,洋炮16门;

  虎门大角炮台:3所3台,洋炮3门;

  虎门蒲州炮台:1所3台,洋炮3门;

  虎门威远炮台:3所13台,洋炮8门;

  虎门上横档炮台:1所8台,洋炮7门;

  虎门下横档炮台:1所6台,洋炮7门;

  虎门鹅嘴炮台:1所5台,土炮8尊;

  (省河)长洲炮台:5所15台,洋炮15门;

  牛山炮台:6台,洋炮6门;

  沙路炮台:3所9台,洋炮7门;

  鱼珠炮台:3所7台,洋炮9门;

  南石头炮台:3所5台,洋炮10门(附近另有东滘口土炮台);

  中流沙炮台:3所3台,洋炮1门。

  200余年广州炮台三次巨变

  从中式炮台

  到海、江、城“三位一体”

  乾隆以前:中式炮台占主力 城北制高点火力最强

  “清初广东当局已经认识到,广州设防要自海口始。因此清初就开始在虎门海口和狮子洋设置炮台”,包括康熙初年在虎门沙角以北江东和江中的岛上设置的南山、横档炮台、三门炮台。

  在广州城附近,城北的全城制高点是清初建炮台的重点,数量最多,包括北城墙内雍正时期的神安台,城墙外建于顺治到雍正之间的永宁、耆定、拱极、保极、保厘5台;城西有3台:西关、西宁、永清;城南有顺治四年建的海珠台;城东有东水台。它们不是控制制高点,就是被安排在省河边上。

  如今这些炮台中仅存越秀山上的“四方台”,也就是永宁台的基础。

  鸦片战争前后:由单体台向炮台群发展

  鸦片战争前:虎门炮台地位跃升

  嘉庆后国际局势持续动荡,随着海外商业贸易的持续扩大,海盗张保仔对广州周边的长期扰乱,广州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建设炮台成为当务之急。嘉庆年间在虎门新建了沙角、新涌、镇远、大虎、蕉门和横档月台,道光时期进一步兴建炮台,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在虎门口又建了大角、威远、永安、巩固和靖远台等。黄利平指出,“此时的虎门炮台成为公认的国内最强大的海防炮台。省河中段的狮子塔炮台因作用降低而被废弃。”为了防备海盗,嘉庆时在南海、番禺和顺德的省河支流上,由士民捐建了一批小型炮台,如石湾、银带沙、白鹭洲、乌猪冈、龙湾、古霸、南排涌口、市桥、大围涌、大洲、鸡公石、庙口、新造等。

  但这个时期真正重要的炮台是建设在北路的猎德、二沙尾和南路的大黄滘河段之上。因为当时“广东省河广阔,惟东路二十里之猎德、二沙尾,西南十五里只大黄滘河面稍狭,可扼守”。猎德台、大黄滘台和中流沙台在嘉庆和道光时期先后建立起来。这样,除虎门炮台外,省河上的第一道防线正式形成了。它们和乾隆以前的炮台一道,构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城防的关键,是当时广州清军抗英的主阵地。英军进攻广州,一路先后攻陷琶洲土炮台、猎德炮台、二沙尾(中流沙)炮台、大黄滘炮台、凤凰冈土炮台、西炮台、永靖炮台和海珠炮台,兵临城下,清军也就无力抵抗了。而广州人民的抗英斗争,也是在北门外耆定、永康二炮台附近的三元里一带展开的。

  鸦片战争后:全面整修虎门至广州的炮台

  鸦片战争后广东当局全面整修了由虎门至广州的炮台。这是广州历史上炮台最多的时期。在虎门共设有沙角、新涌、威远、靖远、镇远、竹洲、九宰、水军寮、蛇头湾、下横挡、上横挡、大虎、大角、巩固南、巩固北和蕉门台。在省河内河广州城周边,在全面修复乾隆以前炮台的基础上,又新建多个炮台以弥补防御缺陷。在城北飞鹅岗建得胜东、西台,城西北原泥城建保障台。这样加上修复的城东北乌龙岗保厘台和象岗山保极、拱极两台,凤凰山耆定、永康两台,北城墙内的神安炮台,城北共有9个炮台。进一步加强了对城北制高点的控制。

  在省河的南北两路,重点河段两岸由两座以上炮台组成的炮台群取代了过去的单个炮台,重点是大黄滘和二沙尾,都是在战前立于江中孤屿上的孤台基础上大大扩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广东当局放弃抵抗,从虎门到广州的炮台没有发挥作用便被破坏。

  光绪时期:形成以西式炮台为主体的海防要塞

  同治末年海防形势趋于紧张,清政府下令沿海各省尽快筹备海防,广州开始“参酌中西之制修筑炮台”。到光绪六年(1880年),在省河内和虎门口复建的中流砥柱、大黄滘台和威远、下横挡台基本竣工。次年,中流砥柱炮台北岸又添置了绥远台,南岸添置了定功台;大黄滘绥定台右侧添置了永固台,镇南台后添筑保安台。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式炮台逐渐被废弃。光绪八年(1882年)广州引进西洋海岸大炮,主要是德国克虏伯后膛炮,少量为英国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并且建造了专用炮台。1883年开始的中法战争让广州的空气变得紧张,西式大炮引进后形成了以西式炮台为主体的广州炮台新格局:一方面珠江口的虎门炮台全面改建为西式炮台群;另一方面省河原防御重点由猎德、二沙岛和大黄滘、新造向东推移到省河南北两路交汇的长洲岛区域。在这里兴建西式炮台群作为省河防御的重点。战争期间这些炮台上一共部署了36营兵力。

  清末广州炮台

  为民国留下重要军事遗产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在狮子山顶、百草山、仑山、龟山等地修建的明炮台,以及在黄埔的长洲与廉州的白龙尾等地修建的炮台都是按照西法建筑。黄利平说,除了广州外,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把所有进出水道都封锁住。

  “清末广州炮台给民国留下了重要的军事遗产”,黄利平指出,“在陈炯明叛乱中,被陈炯明控制的广州炮台曾给孙中山以巨大威胁。长洲炮台也是黄埔军校重要的军事基地和训练基地,其校长蒋介石曾兼任长洲要塞司令。直到抗战前广州炮台中还有清末安设的西洋海岸大炮75门,其中有71门是处于战备状态。”

  今天在大黄滘、长洲、虎门地区看到的炮台,除了威远炮台外,都是光绪时期的这批西式炮台。而当年的部分洋炮土炮,如今被安置在沙角炮台和广州博物馆中。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