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工业学校
冷水江工业学校领导研究教学创新
荣誉:源于平安教学激发的快乐 微观:教育之难,难在其特殊背景和环境
大乘嶙峋,卧龙千里。冷水江“锑都”孤峰藏隐孔孟儒雅书卷,竹林藤树,或逶迤,或连绵,怀裹着平安教育德起天下的始发渊源。寒武纪沉淀的亿年精髓孕育了冷水江雅然入世的神韵,先圣善卷肇启冷水江工业学校文化万象的德育“人德”之本,该校自1984年创办以来,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厚德精技,争创国家级特色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平台:教育如果只是一种填鸭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教育要了解背景和目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冷水江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正处级普通中专学校,由娄底市和冷水江市政府共同管理,规划面积500亩,现有教职员工200多人。学校开设有汽车应用与维修、矿山机电、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工艺、文秘、农村电气技术、酒店服务与管理、保安等专业。
冷水江工业学校教育走“硬”路,设施设备上新台阶。安装远程安防系统保学生安全、组织专业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购进实用新型专业设备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添置900套桌椅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互联网时代,时间的支离破碎性让静态实现了动态的转换。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不停的选择着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的模式,其归根到底就是学校“硬环境”与“软环境”的重叠效应。窗外的风景,风景中的你,你装饰的窗上风景,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早已贯穿生活的始终,传统教育心态硬性归零,“软”的环境开始应对新的挑战。
冷水江工业学校在软环境上致力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把2013年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年,努力实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场所都有内涵”的校园环境建设目标。
学生就业是民生大事,教育的稳定高质是其根本。冷水江工业学校打破课堂老师“灌”学生“接”的传统模式,让课堂氛围充满活跃和趣味,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的“教学做”合一模式。
“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冷水江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严武说。学生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才能在社会上成就自己。
模式:熟悉的老路走不通,就得想想新路子
重理论轻实践的高校教育理念一直是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结合”的拦路虎,直路可见,知己难寻,市场对综合性人才的渴求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熟悉的老路走不通,就得想想新路子。冷水江工业学校重视教育科研,促特色专业发展。以封闭式管理筑造平安校园,紧贴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专业专项对接市场需求,明确学生就业安置方向。并以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为导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构建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模块,就地实习整合本地资源优势,拓宽学生证书多样化渠道。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冷水江工业学校多年来认真调查研究的课题,目光放眼各个企业,选择专业对口、待遇较好、学生发展空间大的正规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设相应的“订单班”,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人才定向培养相结合。校企双方根据生产流程中各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标准,共同开发流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学校指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顶岗实践,聘请企业技术员、行业专家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为学生的零距离对口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
学校以专业促订单生成,实现每个专业都有专门的“培养对象”,贴近市场培育职业人,学生就业安置率达到了10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请求与冷水江工业学校达成“育人”体系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冷水江工业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优秀单位。
荣誉:源于平安教学激发的快乐
以文化创建学校特色、以质量创新教学体质、以品德塑造学生素质。
冷水江工业学校历来将就业工作当作关系民生的大事,特别重视就业安置工作,学生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2006年以来学校一直被娄底市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评为就业安置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示范职业学校、省级精品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专业带头人四个重点项目,获湖南省教科院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在娄底市所有职校和技校办学水平评估中位列第一。学校连续多年被省或娄底市教育局评为专业技能抽查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成为冷水江市委、政府表彰的全市教育系统唯一的“安全文明单位”。
微观:教育之难,难在其特殊背景和环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 孩子。孤立事件的背后,依旧是教育投入不足的苦楚。
2010年以来,冷水江工业学校在负债1300万元的情况,整合学校资源,从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投向教育,以高瞻远瞩的发展思维实现了教育与发展的再平衡,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013年,学校欠款下降至200万元。
教育之难,难在其特殊背景和环境,“负债”的背景让原本“拮据”的师资动摇,招生遭遇两难瓶颈。冷水江工业学校从教职工待遇着手,聚力“教职工安心工程”以回流师资力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2012年底,教师回调率上升了20%。另一方面,冷水江工业学校整合周边校区资源加强核心竞争力,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在招生“年年难”的情况下实现“三级跳”。
“促进人文和谐,加强制度管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发展路子,只要班子团结,什么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要一切为学校发展着想,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教职工着想。”冷水江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罗集中说。
强国必先强教。每年上千万的投入投向有形的建设上或许就是一项不大的工程、一段不长的马路,但如果用以惠及教育,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夯实当地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程。
(方成成 康华佗 高晓珂 刘众湘)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