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脑瘫儿:漫漫康复路,终生莫放弃

2013年10月04日07:05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脑瘫儿:漫漫康复路,终生莫放弃

浩平在妈妈的帮助下站起来了。

外婆天天陪着浩平做康复训练。

  在外婆的陪伴下,脑瘫儿浩平坚持做了4年康复治疗,如今不仅能说会道、能坐能站,还能踩着单车逛公园

  抗病达人系列之四

  抗病达人:浩平,6岁,早产儿、脑瘫儿,在珠江医院接受康复治疗至今4年。

  抗病感悟:几年来一直陪着浩平到处看病做康复,发现以前的康复理念大部分停留在做高压氧、打针或是外科手术割筋等治疗上,寄望他能治愈,但逐渐发现这不现实。康复训练的路很漫长,终生都不能放弃。早发现、早治疗,家人的爱心、耐心以及坚持和配合,对脑瘫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浩平外婆

  医学指导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方素珍副教授 文、图/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胡琼珍

  他因破水早产导致脑缺氧,不到1岁就被“判”一辈子将卧床不起。出生至今,医院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从老家张掖到北京、广州,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几近绝望,才逐渐明白康复治疗的意义。6年的坚持,外婆成了半个康复老师。如今,他不但能坐能站、基本能迈步,还能踩着单车逛公园。是家人的爱心和坚持,帮他打破了宿命。

  专家点评:终生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

  “对于脑瘫,越早发现、越早做规范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效果就越好。”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副教授方素珍说。如何早发现?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家长来说,认真观察能发现一些苗头。比如婴幼儿睡眠不好、眼睛无法跟人对视、脑袋竖得太好或太差(肌张力问题)等,都可能存在问题。

  一旦发现孩子异常,家长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过不了心理关,焦虑、烦躁,怕被人歧视、嘲笑,把孩子藏在家里不敢出门;有的带着孩子病急乱投医,盲目治疗,走弯路花冤枉钱。

  “除了小部分严重的脑瘫儿可能再怎么努力都效果不佳,大多数脑瘫儿尽早治疗和康复训练,还是有起色的。”方素珍介绍说,在治疗方面,对肌张力高的婴幼儿,可考虑打肉毒素针。大一点的孩子,有些外科医生可能会主张手术“割筋”,这对肌张力高、肌肉紧的孩子,治疗一段时间内可能有效,但过几个月效果又不明显了。而孩子肌肉本来就有限,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孩子,绝对不可以盲目“割筋”。相比之下,神经根切断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办法,但对于肌张力低、肌肉无力的孩子并不适合,肌张力高且肌力不是很差的孩子可考虑。不过,神经根切断术的治疗效果与手术的精细程度、质量高低密切相关,实施此类手术要很慎重。

  “无论做何种治疗,终生的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方素珍提醒说,康复治疗最终不一定能完全纠正脑瘫儿的异常,但帮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自理、融入社会,才是康复的终极目标。希望社会对这个特殊的群体能有更多的包容、关爱和支持。

  抗病故事:在广州租房4年帮孩子做康复治疗

  意外:破水早产导致脑瘫

  2007年9月9日,还未出世的小浩平已近33胎周,妈妈突然羊水破了,匆匆被救护车接进当地医院。

  “我们怕羊水少了孩子呼吸困难,但医生说得保胎,要不孩子出来太小活不了。”回忆起当时情形,浩平的外婆一声叹息。结果,保了5天胎,拖到9月14日,妈妈接受了剖宫产,小浩平生下来,体重不到4.6斤。他被送进新生儿科的重症监护室,住了20多天的保温箱。据外婆回忆,月子里,小浩平太瘦弱,家里人抱他时都特别小心翼翼,生怕有点闪失碰坏了他。到满月时,浩平也只有6斤重。

  考虑到他是早产儿,担心他的脑部可能因缺氧有损伤,满月后,除了给他打营养脑神经的针,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家人还坚持送他去做高压氧治疗。

  绝望:9个月时被判终生卧床

  长到3~4个月大时,浩平还不会翻身,外婆觉得不对劲。亲友安慰说,可能是孩子太胖了翻不动;等到5~6个月大时,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坐了,浩平却总是坐不稳,家人扶着他的手一松开,他便顺势倒下去;到了9个月大时,同龄的孩子都能爬了,浩平仍然坐不稳,更别提爬了。

  他一直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但医生一直没法下诊断。直到9个月大时,家人托亲戚在北京某权威医院给他挂上号,住院做了CT等检查,才被诊断为中枢神经运动障碍。

  “医生说孩子将来没有运动能力,会终生卧床。我们一家人回到宾馆,坐着默默流泪。”除了运动能力外,外婆更担心的是浩平的智力。“医生回应说:最好没智力,有智力更痛苦。”有一天,听说有位教授来帮别的孩子会诊,她便守在门口“堵”到了教授。从教授口中,她第一次听到了“脑瘫”这个词,并被告知“没办法”,一家人心都凉了。

  在北京治了20多天后,浩平便回家了。外婆四处打听,买到了康复训练的示范光碟。2008年,她从单位退休,钻研起买来的书籍和光碟,担负起浩平的康复训练。一家人继续带着浩平到处求医,打营养神经的针、做高压氧治疗、针灸……能试的都试了,可接近两岁时,浩平还是坐不稳。

  转机:4年康复治疗后竟能踩单车

  2009年,就在浩平两岁时,家人听说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脑瘫儿康复治疗做得不错,便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从两三千公里外的张掖赶到广州。医院床位太紧张了,他们只能暂住在珠江医院旁的小旅馆,带着浩平去看该院李宏教授的门诊,边等床位边带浩平做康复治疗。

  “头一节课,老师给他做完运动后,将他往小板凳上一放,他居然就坐住了!”外婆看到了希望:“从那时起,我便告诉自己,为了孩子,我一定要坚持!”

  每节课,外婆都认真地跟着老师学习,从怎么抱孩子、怎么帮孩子拉筋到做各种运动……

  “如果孩子一出生就有老师这么教就好了。”已成为半个康复老师的外婆,对浩平未能尽早坚持做正规的康复治疗心存遗憾。当初一岁多给他拉筋时,他疼得直哭闹,亲友也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样做孩子太难受了、太残忍了。“这是理念问题,不少脑瘫儿的家长都不懂,都走过这样那样的弯路。”

  如今,浩平不但坐起来了,在大人帮助下也能迈开步子了,还能踩小单车。从当初只会说两个字,到如今能主动跟医生打招呼,浩平说话越来越利索,老师组织小朋友们搞活动时,他还会大方地上台表演节目。

  担忧:孩子大了,精力财力都难支

  今年9月22日中午,外婆帮浩平将双腿固定在康复治疗的站立架上,带着他3岁的弟弟在一旁陪着他玩简单的益智游戏。这种生活,她已经坚持了4年多。为了方便照顾浩平,她在医院附近租了个小平房。浩平每月基本医疗费要几千元,如果要打肉毒素针,便超过万元。几年下来,已经花了40多万元。外婆和外公省吃俭用,将准备养老的钱都拿来帮浩平做治疗。

  “我看过一些症状比浩平轻的脑瘫孩子,家里人不知道怎么办好,喂饱了就让他躺着,孩子脊柱、关节逐渐变形,缩成一团,真令人同情。”虽然浩平走路仍有困难,但能说会道、喜怒哀乐正常,外婆看在眼里,感到4年多的辛苦付出“值了”。这几年,外婆带着他经常在广州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孩子也该上学了。”外婆发现浩平会思考问题了,他希望长大了能开火车。这让家人既喜又忧:喜的是孩子大了,懂得一些道理了;忧的是家乡不知道有没有学校肯收他?外婆担心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抱不动他,帮他做康复训练也越来越吃力了。而一家人光靠浩平爸爸打工赚钱,经济压力着实不小。另外,孩子越大,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家人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