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简而文,温而理(品书札记)

2013年10月07日05: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简而文,温而理(品书札记)

  《中庸》里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这原本是论君子之道的,与写文章无涉。但读了钟叔河先生的《小西门集》,却不由觉得用这几句话来评价这本书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倒很贴切。

  《小西门集》收入钟先生1980年到2010年历30年陆续写成的发表和未曾发表的67篇文章,并附录了3篇与文集有关联的文字,由岳麓书社于2011年出版。在这本文集中,作者或记人记事,或忆往述今,或记游考据,谈民俗说风土,讲故事发评论,文字清淡而不遭人厌嫌,简朴而有文采,温和而有道理。许多记述,都要追根溯源,详解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如微风拂面,如春雨润田,于细微之处,得见人情世理,岁月沧桑,予人思想学识、兴致情趣。

  书中有写于1997年的3篇游记,作者名之曰《蜀游三记》,分别为《沿着岷江走》、《游离堆》和《看成都》。游记在钟先生的作品中数量似乎不多,但这三篇游记,却是我读过的游记中最富有特色的。作者没有把笔触仅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描绘上,而是沿着由所见到所思、所闻到所想、自然到人文、当今到古远的脉络展开叙述,并穿插着对一些古老传说和风土民俗的考据,对当地历史人物及其功过的评介,再加上引经据典的说明和摘取世传相关诗文佳句的铺衬,内容往往涉及史学、文学、经学、哲学、地理、风物、民俗、方志等学科的诸多知识,读后使人如汲甘露,清爽惬意,回味悠长。如写游岷江,由岷江联想到古来误以岷江为长江之“正源”的错讹,由此谈到长江及江河汉淮四水的古称;由岷江两岸满目青山,想到古诗中“蜀江水碧蜀山青”的诗句,再看到一辆辆满载粗大原木的卡车从山里驶出,生发出对生态保护的忧虑;由岷江造就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讲到了历代涌现和活跃于这一片沃土的杰出人物李冰、司马相如、卓文君、诸葛孔明、李白、杜甫、眉山苏氏“三词客”等;在成都漫步老街,发现一纸笔店挂一旧木匾,题写匾名的落款署“赵熙”二字,随即介绍了清末成都名士赵熙的出身、文才、声名及其若干嘲讽权贵的趣闻轶事。再加上不无诙谐的笔触,使钟先生的游记随处有掌故、有学问,为沿途秀色平添了时空的纵深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成为“识、文、趣”兼备的佳作。

  文集中有多篇记人和忆往的文章,从中可零星看到钟先生对身世、家庭、亲人、文友、老师以及一些往事的忆述。钟先生在读高中时开始接触中共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前,高中尚未毕业的18岁的他,即抱着对国家和民族振兴的热望投身于新社会新闻事业。1957年时,夫妻双双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被打成“反革命”。从20多岁到年近五旬,钟先生人生最宝贵的20多年是在做苦力和蹲监劳改中度过的,留给他可以做、自己想做能做又能做成的事情的时间只有那以后的岁月。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二十四史》是在劳改农场的图书室里借来通读的,但钱钟书先生给他的信中称,“你编的那套书(指《走向世界丛书》),很表示出你的见识和学力”。张中行先生评价说,“他著作等身,如果连编印的也算在内,就要超身。”他的成就,有的是在耄耋之年取得的,今年82岁的他,近年来仍每年有一部文集面世,着实可佩。

  当右派和当“反革命”要受的苦,那是非亲历者所难以说清道明的,可以说那是一种非人的生活。书中《胡君里》一文,讲述的是“文革”中只有13岁而被打成“反革命”、与他一起劳改的一位难友的故事,并赞赏这位难友在后来所写《苦乐年华》一书中对当年遭际如今所持的豁达态度,同时表述了自己的心态:“老实说,经历过风雨的我们这一辈,苦都吃过不少,回味自然容易引起共鸣。要紧的是当以痛定思痛、推己及人的态度出之,勿作态,勿矫情,勿渲染,勿以为人间痛苦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境界!

  钟先生文如其人,言也如其人。“简而文,温而理”,先生当之无愧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