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老漂族:蹒跚的异乡生活

2013年10月07日12:44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老漂族:蹒跚的异乡生活

68岁的张海桥老人经常孤独地坐着。

张海桥帮儿媳搬运货物。

  他们是一群漂泊在陌生城市的老人。花白的头发,苍老的面容,如果不是为了儿女,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离开自己的故乡,蹒跚在繁华的异乡城市。

  “漂流”的滋味很复杂,能跟儿女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幸福,然而离开熟悉的环境,置身于陌生的城市,没有户口,没有本地人的身份,有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无奈。孤独、寂寞与他们相伴。

  文/片 本报记者 吴金彪

  找个能说话的人

  “天啊!菠菜3块钱一斤了。早知道这么贵,我就让你爸在老家多种点儿。”

  58岁的郑玉芬老家临沂,在济南儿子家居住已有三年,看孙子是她的主要工作。每天早上5点多,儿子儿媳还在睡梦中,她就起床到小区门口的早市上买菜,顺便“出去透透气”。“透气”已成为郑玉芬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与很多从农村老家来城里看孩子的老人一样,郑玉芬并不习惯城市生活。

  楼上楼下邻居互不认识,口音也不同,“话说不到一块儿,憋得慌”。每到这时,郑玉芬就怀念老家的生活:太阳底下,搬个凳子,大门口一坐,像是约好了一样,老邻居很快围拢过来,家长里短,永远也唠不完……

  找个说话的人,这对从未出过远门的郑玉芬来说,第一次成了难事。刚来济南那会儿,带着孙子在小区转好几个圈,也不见一个能说话的人。她只好回家给孙子唱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孙子也跟着哼唱,祖孙俩就这样一直挨到晚饭时间。好不容易等到儿子儿媳下班回家,年轻人看电视、聊工作,能“拉到心坎儿的话”也不多。

  “为什么要远离老伴来济南呢?还是回家吧。”只要闲下来,郑玉芬脑子里时常冒出这样的念头。“不管咋的,都得把孙子看好了。”电话那头,不愿来济南的老伴让她沉住气。

  住在隔壁的唐月芹比她早两年来济南。60岁的唐月芹老家在烟台市区,一退休就来济南带外孙女,一眨眼外孙女都5岁了。

  唐月芹爱干净,郑玉芬早上5点多出门买菜时,经常看到她一个人在擦整个楼道的楼梯扶手。俩人天天打照面,渐渐也就熟络起来。周末孩子们在家,不用照看小的,两人也感觉像“放了假”。郑玉芬便跟着早来两年、熟悉交通的唐月芹去几公里外的农贸市场买衣服。最“冒险”的一次,两人跑到近邻的山上偷摘了一袋子山楂,但多数时间,她们只能围着小孩儿打转转。

  一个人“画圈”的生活

  只要郑玉芬在家,家里的水龙头总是滴答滴答响,那是老人为省钱接水的特殊方式。郑玉芬的城里生活也像这滴答的流水,没有起伏。

  早上5点多起来买菜,买菜回家后拖地,打扫房间,收拾前一天晚上被调皮的孙子扔得满地都是的玩具。

  喝点水、在沙发上蜷一会儿,郑玉芬就开始准备早饭。早饭不需要做很多,但要费点心思。儿媳交代,孙子的饭要少放盐,最好有青菜、有肉、有鸡蛋。光孙子的一小碗饭,郑玉芬要在厨房折腾半个小时。

  吃完早饭,儿子儿媳上班去了。郑玉芬洗好中午准备做的菜,用电饭煲熬上稀饭,然后就带着两岁大的孙子下楼遛弯儿。在楼下有时候遇见唐月芹和其他相熟的老太太,便坐下来说会儿话,不过眼睛始终得盯着孙子。

  老人们聊天,除了聊儿子、儿子的孩子外,就只剩越来越不中用的身体。“肚子胀得吃不下饭,腿上怎么一点劲都没有,这两天后背到腰一直疼,直不起腰来……”说起身上的毛病,老人们似乎都能举出一大堆。

  郑玉芬的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除了高血压、胆结石,最近又犯了关节炎,上下楼梯腿上像拖了个铁块大。

  两岁大的孙子可不明白这些,他天性好动,撒丫儿就跑,郑玉芬不敢怠慢,吃劲地在后面又喊又追。

  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带着孙子爬回5楼的家,郑玉芬顾不上腿疼,又得准备孙子的午饭。好在稀饭已经熬好了,午饭只需要添点儿菜就行。最具挑战的是晚饭,儿子儿媳经常很晚下班,她一边看孙子一边准备全家人的晚饭,一心二用,一会儿在厨房做饭,一会儿回客厅看孙子有没有闯祸,安不安全,实在是难以应付。

  等一家人都吃完晚饭,郑玉芬一整天的工作才算结束,儿子劝她看会儿电视放松放松,她总是摇摇头走开。除了看看天气预报,偶尔看看戏曲频道,她很少开电视。“看多了眼疼。”郑玉芬说,几年前,她的左眼突然看不见了,医治了一个多月才恢复视力,但从此怕光,电视看半个小时就受不了。

  没有其他娱乐,她就早早睡觉,第二天一早,她出门,照例在楼道碰见擦拭楼梯的唐月芹。之后买菜、做饭、看孩子……她的生活似乎一直画着一个圈。

  除了孩子,

  城里的东西与她无关

  与郑玉芬不同,唐月芹好歹有点儿个人爱好。她喜欢唱歌、跳舞,不过小区里能跟她玩到一块儿的老人实在有限。为此,她每天晚上都跑到几公里外的立交桥下,跳上一会儿舞,调剂一下单调的生活,往往回到家都已晚上9点。

  缺乏生活寄托,郑玉芬越来越挂念老伴,与老伴朝夕相处了三四十年,一下子要一个人生活,身边没有一个“拌嘴吵架”的,让她很不适应。

  闲暇时,郑玉芬自我安慰:“我本来就是来帮忙看孩子的,属于临时的任务,看完孩子就可以回家了。”可是三年下来,她发觉回老家的日子正变得遥遥无期。

  小区其他看孩子的老人提醒她,要做好长期两地分居、一个人生活的准备,不是两年三年,很有可能是十年八年。孙子上了幼儿园,需要接送;孙子上了小学,也得接送;等孙子上了中学,她才可以回家。不过那时她已是古稀之年。

  老伴这两年的身体也变得差了许多,不是腰疼就是颈椎疼,前段时间又查出肺里有毛病,这让郑玉芬更加牵挂。“别抽烟了。”这句话,郑玉芬面对面对老伴说了一辈子,如今却只能在电话里说了。

  几乎每隔两天,郑玉芬就要和家里的老伴通一次电话。其实真正要聊的内容并不多,以至于有时候郑玉芬对着电话,却忘了要说什么。除了问老伴今天做了什么事、吃了什么饭外,诸如谁家的孩子要结婚了、亲戚家的孩子找到工作了没有此类的琐事,她都要问一遍。

  “这么啰嗦,你自己回来看看不就知道了。”电话那头老伴的话看似无意,却正戳痛郑玉芬的心。“不是我不想回去,我回不去啊。”郑玉芬在电话这头喃喃自语。

  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郑玉芬也渐渐变得敏感,观念上的许多差异让她不自在。有时候因为一个蚂蚱、知了猴能不能让孙子吃,她会与儿媳妇较上半天的劲。儿媳妇的一句“容易过敏”,就让她辛辛苦苦逮知了猴的愉快心情荡然无存。

  “有时候,真觉得一天都呆不下去了。”郑玉芬说,一开始她对老伴不和她一起来城里住不理解,后来却觉得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有时候,郑玉芬甚至觉得,城里除了儿子和孙子让她牵挂外,别的东西都与她无关。她渴望回家,有好几次甚至打算自己坐客车回家,不再来济南了。不过看看可爱的孙子,她又很快否定了这种“可笑”的想法。

  “不能老跟儿子儿媳呆在一起,得多出去走走。不行你也跟我去唱歌跳舞吧,忙起来就不想家了。”每次听到郑玉芬抱怨,唐月芹就开导她。

  唐月芹说,她之所以擦拭楼梯,其实就是因为刚来那会儿,早上醒来,想家、想老伴,心里空落落的,不习惯,睡不着觉,就去擦楼梯,没想到后来反倒成了习惯。

  “半个济南人”

  仍是外地人

  尽管都在想办法融入济南的生活,但有些问题却比生活习惯更难被改变。

  唐月芹在济南住了5年多,郑玉芬也住3年了,“算是半个济南人”,然而遇到户口、看病拿药的事,俩人的“异乡”身份就全都显露出来。

  郑玉芬患有胆囊炎、胆结石,平时吃的消炎药在老家拿着“新农合”的本儿多少能报销一部分费用,到了济南,只能全部自费了。

  胆结石让郑玉芬隔三岔五腹疼,“牵连着背部,肚子胀得难受,便秘”。有时实在难忍,她就想去做手术,不过听儿子说在济南大医院做的话要花上万元,而且一分钱都没法报销,她就打了退堂鼓。回老家做能报销点儿,但孙子又没人照看,手术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

  唐月芹的遭遇更加尴尬。2011年,她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先后在济南住院6次,因为不是在烟台市的医保“定点医院”治疗,她的医疗费不能直接报销。为此,家人四处托关系,前前后后从烟台开了6张转院证明,才在济南报销了部分费用。

  所有的关系都留在烟台,考虑到种种不便,女儿决定将唐月芹和老伴的户口迁到济南,但被告知,老伴年龄不满60周岁,暂时无法按“父母投靠子女”政策在济南落户。

  至今,为省手续费,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唐月芹从来不在济南取,而是等到回老家的时候一次将钱取出来。有些常用的药物,她也是在烟台的药店买好了再带回济南。

  同样,来济南十多年的张海桥也要时不时为每个月60元的养老补贴而回趟河南项城老家,“得本人去领才给。”他解释。

  十多年前,儿子和儿媳从河南来济南打工,卖白吉馍、做防水工程,张海桥和老伴就跟着来到了济南。看着儿子儿媳凌晨3点多就起床忙活,张海桥时常也给搭把手,然而7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头部受重创,从此得了严重的脑梗塞,每天都需要吃药,吃药以后常常昏睡一个上午。

  张海桥入了“新农合”,在老家住院吃药可以报销一部分,但儿子担心老人回家没人照顾,宁愿多花点钱在济南给父亲买药治病,也从来不敢在老人面前提回家的事。

  张海桥的老伴杨怡英在济南负责接送上小学二年级的二孙女。二孙女的小学离一家人租住的地方约2公里,还要穿过一条繁忙的马路,因为怕迟到,不会骑车、年近70岁的杨怡英每天早中晚三趟,提前半小时出门,奔走在租住房和孙女的学校之间。“现在政策好了,可以异地高考了,我就不用带孙女回去了。”杨怡英笑着说。

  张海桥一家人租住的平房就在济南土屋路附近一处狭小的地段,黑暗逼仄,东西南北四面都已竖起了高楼大厦。张海桥说,这已经是他们在济南的第四个家了,前几次都是因为旧村改造而不得不搬迁。

  因为不识字,也不认路,来济南十多年了,杨怡英说,整天忙着生计的她活动范围基本在租住房屋的周围,从未到大明湖和趵突泉逛过,“能跟儿子、孙子、孙女在一起,就满足了”。

  然而张海桥并不寄希望于在城市终老,他坦言:“水流千里归大海,人走千里还得回老家。”不是为了儿子,他和老伴也不会来济南。虽然来济南十多年了,生活也已安定,不过等孙女上了初中,他和老伴还是要回河南老家,“亲戚朋友都在老家”。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