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涛(中)在北京奥运会升会旗训练中
李本涛与俄罗斯仪仗队队长(左)、美国仪仗队队长
“齐纳(中国)!齐纳(中国)!当时,墨西哥民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你知道吗,在异国的土地上,没有什么比听到这欢呼声更让人热血沸腾。”说这话时,李本涛的眼里跳跃着光亮,似乎瞬间回到了上个月墨西哥城的阅兵大道。
2013年9月16日,李本涛率领三军仪仗大队25人仪仗方阵,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高擎五星红旗,参加墨西哥独立203周年暨陆军成立100周年庆典。这是仪仗队第四次成建制走出国门,是继2010年之后第二次参加墨西哥庆典阅兵,也是他作为仪仗队大队长第一次率兵出国执行大项任务。
从1989年17岁当仪仗兵起,李本涛便在仪仗队里屡创第一,他和仪仗队是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发展的见证人。
李本涛
1972年生,1989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三军仪仗大队大队长。曾执行司礼任务千余次,包括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克林顿访华,奥运会开、闭幕式升旗, 60周年国庆大阅兵,墨西哥独立203周年庆典等大项任务。
1.出奇制胜,三创佳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作为仪仗队史上最年轻的执行队长,李本涛手中的指挥刀,将在交接仪式上与英国皇家卫队指挥官交锋。这一年他24岁,是他当上执行队长的第三年。
李本涛深知,仪仗队的一举一动代表着国家尊严,一言一行昭示着三军威严。而作为场上的指挥者,他一人指挥的优劣,决定了队员每一个动作的质量。他憋足了劲儿要在交锋中争上游。要争上游,就必须有出奇制胜的“绝招”。
李本涛通过各个途径查找资料,琢磨英国礼兵的每个动作,并研究不同国家的军刀礼。他发现,军刀礼结束时,所有执刀者都是目视军刀入鞘,他灵光一闪:如果自己不盯着军刀而直接收刀入鞘,军刀礼一定会更洒脱更有气势。
第一次练习刀入鞘时,他“唰”地收刀,一下子把左手食指削下一块皮,眼见流了血,他心里还真有点儿动摇,怕万一练不出来,岂不是白费功夫。再想想,倔劲又上来了,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完美。
一天一天地坚持练下来,他的动作也越来越娴熟,他又用手绢蒙住眼睛进行“盲练”,最终,找到了收刀的“诀窍”,即:右手是一点、胸前是一点、左手背是一点,把握好这三点,把三点连成一条线,收刀的动作既准确又潇洒。
这天合练,李本涛善意地伸出手,准备与英国执行队长握手,没想到,对方似无视地转过身,自顾自地行了一套军刀礼。当时现场有很多媒体记者,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又微妙。
李本涛神情不变,从容地抽回手,然后,一个标准的动作,转身面向台下全体敬礼。紧接着,“唰”!寒光一闪——拔刀、拖刀、立刀、撇刀、举刀——准备收刀,此刻,他举起刀的右臂,故意停顿了几秒,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手中的指挥刀上,现场鸦雀无声——只见他目不斜视,“唰”地一声,收刀入鞘。
“中国的指挥官帅!”现场发出一片片惊叹声。李本涛随即从容地向英方队长伸出手,对方明显地感到不好意思,马上与他握手。
在“刀客”的交锋中,执刀者代表国家的尊严,而这一次交锋,李本涛的“刀法”更精准、更威风,作为指挥官,他更有礼节,也更自信。
7月1日回归仪式结束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唐家璇称赞李本涛的口令赛过张飞。而当1999年12月19日澳门回归仪式上,李本涛再次亮剑,唐家璇的评价是“涛声依旧”。
2008年8月8日,中国人实现了百年梦想,第一次承办奥运会。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国旗、会旗升旗的重任,也落在了李本涛的肩上。这意味着他要在36岁的时候,从一名指挥官转型为升旗手,从“人刀合一”转为“人旗合一”。
然而,从他受领任务至奥运会开幕式前一个月,奥组委关于旗杆高度、会旗大小、会歌的语言等几大方案均未确定,这对于升旗手来说,训练量无疑会翻番,因为他要根据不同的预案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而这些未知也带来极大的压力。
李本涛从不怕压力,也从不缺乏勇气,但他清楚仅有勇气是不够的,智慧,创新,科学,预案,最重要的是思路,这在他历次执行重大任务前,无一不被验证。
为了争取更多的训练时间,他在大队办公楼六楼固定了一支离地面18.5米的铁架,用哑铃代替滑轮,再穿上尼龙绳,制作成简易的旗杆。练习升会旗时,他会站在地面上,练习升国旗时,便站在比地面略高0.5米的台子上。
期间,升旗方案也几经改动。最初考虑手摇式或电升式,但综合考虑到场馆环境、军人形象等诸多因素,大家认为手摇式有失风度,不太美观,电升未免又过于平淡。最终,李本涛选择了手升,希望能完美体现出中国特色。
实际上,手升是难度最大的升旗方式。
首先是升旗时间的掌控问题。如何按照国歌、会歌的时间,将旗帜准确无误地升到顶端,对升旗手来说是个挑战。国歌他最熟悉,也胸有成竹。
“但最让我纠结的是会歌,歌词是希腊语,我根本听不懂,更别提找到升旗的节奏了。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一点儿灵感都没有,我甚至有点儿绝望。”讲到这,李本涛出乎意料地“坦白”。
很巧,在鸟巢的第一次合练,他忽然听见孩子们在清唱会歌,一打听才知道,他们专门请了老师学习希腊语发音。于是他赶紧拜小朋友们为师,跟他们学习怎么发音,最后干脆用最笨的办法即中文代替希腊语,一个字一个音节地标注,晚上又戴着耳机琢磨了一夜,终于找到了灵感。
在对升旗和接旗手的动作设计上,李本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把正步的动作夸张化了,弯臂改成直臂,踢腿高度由原来的25厘米提高到30厘米。这样,从高处看,接旗手的动作显得更大气,更有观赏性,也更符合运动会的特点。
升旗时,李本涛手离身体15厘米,两臂端平,一把一把地将会旗缓缓升起。细看,刚中有柔,柔中带韧,似无形却有形,犹如怀抱六合。这要多亏他上研究生时得过太极拳冠军。他设计的这个动作,正是借鉴了无极生太极,体现出心中是个圆,怀抱地球运转——中国融入世界,世界在中国的心中。开幕式当天,李本涛伫立在旗杆前,永恒之中,涵有动静两潜能,作为“第一升旗手”,他庄重地升起世界上最美的五星红旗。
残奥运会闭幕式结束两个月,李本涛马不停蹄地接受了新任务,作为仪仗方队方队长参加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与1999年的“世纪大阅兵”相比,这次阅兵的任务急、训练时间短。
李本涛是阅兵方队最年轻的方队长,他更能贴近年轻士兵的心。一进阅兵村便号召每一名参阅人员“每分每秒都有意义地度过”。
李本涛有一套 “快乐训练法”,即“让战士们在训练时都有一个快乐的心态,通过小比赛、小激励,让训练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他讲求“以人为本”,平日关爱战士们的生活,该笑的时候就要让战士们笑出声。只要单位时间训得足、训得好、训得巧,那就完全没有加班训练的必要。
在他看来,训练不能盲目,他从来不要求方队出现多少“瞪眼王”、“踢腿王”,这些作为基本训练要领,只是踢出气势的前提。军人的步伐要讲求“三分动作,七分精神”,军人的风范和气势极为重要。唯有最终真正展现出军人的英姿、军人神韵的步伐,才称得上成功。为此,他发明了许多灵活有趣的训练方法。
比如,“视线遮挡法”。阅兵场上有75厘米线,久而久之,有的战士就会对这条线产生依赖,习惯往脚下看,这样一来就会失去军人的气势。李本涛用帽子遮挡住战士们向下看的视线,让他们在熟练掌握感觉的本能中,找到自己的精、气、神。
每天,在烈日炎炎的阅兵村训练场上,李本涛那洪亮又极具煽动性的口令都会让方队每个人热血沸腾:“通过天安门广场96米,眼睛争取一眨不眨!加强腿功!保持好腿功、腰功、肘功、脖功,最后达到最高境界的头功!标齐!非常好!把军旅标兵的新风采走出来!”
10月1日阅兵式当天,由156人组成的仪仗方队,引领三军,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108步,步步精准,分秒不差。
2.“中国仪仗队像墨西哥玉米”
2013年9月5日下午4时,李本涛率领仪仗队经过近20个小时的飞行抵达墨西哥城,来不及倒时差休息,放下行李,即赶赴墨方举办的欢迎仪式和晚宴。当晚,与哥伦比亚、巴西仪仗队被安排在英雄军事学院的一个大房间内。李本涛很自然地和战士们住在一起。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在各国联络员晨会上,“中国仪仗队大校与士兵住在一起”这个小新闻引起了墨西哥庆典总指挥巴尔加斯将军的兴趣。或许是由于1.89米的李本涛在18个国家队长中个子最高,将军发表讲话前,特意说,“请中国的大校到我身边来”,“中国仪仗队的参与将令16日的庆典活动更圆满”。这让他心里有一股暖流。
尽管李本涛历经上千次任务的锤炼,但这次出国参阅,与以往执行的任务有所不同。这一次,他们不仅仅代表三军,更代表祖国,一举一动都要展示出中华礼仪之邦的文明风采;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爱好和平、威仪自信的形象。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军队是在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自信中不断向前。作为大队长,他必须找准思路,全盘统筹。
第一天正式训练时,分队长张天龙就找到他征求意见,原来,其他国家的方队有各自的口令。我们方队的口令是“一二三四”,除了口令外,怎样才能使方队更有特色呢?李本涛回了三个字:自己想。
李本涛最了解也最信任自己的兵,仪仗队的兵在历次大项任务中,面对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困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自己的智慧想办法、搞创新,越是有挑战,就越能想出好办法。
果然,张天龙决定,方队除了正常口令外,在训练、行进、开饭前,必须唱歌。于是《强军战歌》《阅兵之歌》在军事学院回响,战士们声音嘹亮、步伐整齐,整个队列都保持着一种强有力的节奏感。每当他们列队喊口令、唱饭前一支歌时,学院的学员们都会驻足、敬礼。
“我们的队列歌曲唱的不仅仅是歌,是精气神和战斗力,体现的是正规化和纪律性,这也是中国军人的传统和特色。自己解决问题,往往更能增强自信。”李本涛说。
随即,在墨西哥军方组织参观人类学博物馆时,李本涛遇到了一对有趣的墨西哥母女。这对母女从他们开始参观起,就一直微笑着跟在他们身后。在确定他们是中国军人后,母亲说了一个请求:“今天是我女儿15岁生日,很想同你们合影。”
李本涛当即愉快地应允,并集合全体队员,围拢在她们身后,由他起头,大家用中文和英文交替着唱起了“生日歌”。尽管语言不通,但他知道,善意的手势和微笑,是全世界最不需要翻译的“语言”。
李本涛说,或许多年以后,女孩仍会忆起,在她15岁生日的这一天,曾经有一群年轻的中国士兵为她祝福,那也是友善的中国人对她的美好祝愿。
4天之后,巴尔加斯将军与中国仪仗队共进午餐。他对李本涛说:“中国仪仗队队员挺拔坚韧,就像我们墨西哥神圣的玉米!在所有受邀参加阅兵的18个国家的仪仗队中,中国仪仗队的身材最挺拔、素质最高、理解能力最强。”
将军的一席话让李本涛非常感动。因为,在墨西哥古老的文化中,“玉米是墨西哥文化的根基,是墨西哥的象征,是我们无穷无尽的灵感的源泉。”将军的这一比喻,无疑是对中国仪仗队最真诚的褒扬。
“我听说你跟士兵住在一起?还听说你们的被子叠得比其他国家都整齐?我可否参观一下你们的宿舍呢?”将军发出了小请求。在去宿舍的路上,将军还半开玩笑地对李本涛说:“18个国家的队伍,我唯独去看你们的宿舍,其他国家会有意见的。”
当将军发现队员们的床铺上一半是棕色毛毯,另一半是白色被子,在白色与棕色之间,如刀切一般时,大为赞叹。李本涛当即让大家现场演示拉线标齐,临别还送给将军一个中国结,祝福他幸福平安。
“这将是我最珍爱的礼物。明天还要向全学院学员发出要求,学习你们这种严格细致的工作心态,包括你们的服装。”将军郑重地说道。
媒体开放日这天,80%的媒体都先跑到中国仪仗队进行采访。墨西哥国家电视台用半天的时间跟踪采访仪仗队。记者采访李本涛时,他说:“我们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北京有雄伟的长城和历史底蕴的故宫,欢迎墨西哥朋友来北京。”当问及他对墨西哥的印象时,他机智幽默地用西班牙语回答“非常好”!
3.每踢一步正步都代表祖国
“在墨西哥,我采取‘撒出去’的做法,让战士们主动跟各国队员交流。这是基于战士们平时综合素质的养成,我绝对信任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只有有效的交流,才能真正地促进友谊。”对于自己的思路,李本涛解释道。
一天,电视直播哥伦比亚进世界杯的一场足球赛,哥伦比亚仪仗队全体集合观看球赛。足球在哥伦比亚是最重要的体育项目,每个哥伦比亚人对足球的热爱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李本涛也组织战士们陪着他们一起观看。比赛中,中国队员由衷地为哥伦比亚队鼓掌加油。当哥伦比亚足球队1:0战胜对方时,原本还陌生的小伙子们不禁欢呼、拥抱在了一起。
李本涛“撒出去”的做法很快有了效果。
比如,哥伦比亚和巴西队员与中国队员比赛起擦马靴,结果,尽管中国队员流汗最多,但马靴最亮。于是从国内带来的金鸡鞋油和擦鞋布,竟成为抢手货。很多队员甚至将自己的贮物柜打开,表示中国队员可任意挑选物品,目的只有一个——换一支金鸡牌鞋油。不同国籍的小伙子们边比划着手势,边用西班牙语、中文、英语交流,一时热闹非凡。而战士们也纷纷将中国结、折扇、象棋等礼物送给他们。
渐渐地,李本涛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外国队员与战士们见面时,从“你好,朋友”变成了“你好,兄弟”,有人会用中文“哥们儿”打招呼;而握手也变成了击掌、击拳;几个会吹口琴、打拳好的战士,还有了外国粉丝;一位哥伦比亚队员甚至将自己“生命的证明”士兵牌送给了他的“薛鹏兄弟”。
令李本涛印象深刻的,则是他与俄罗斯队长的交流。
就在正式任务前一天的下午,他们与俄罗斯仪仗队在室内训练。练摆臂时,俄罗斯仪仗队摆臂很高,几与肩平,动作幅度大;而我们的摆臂是正在胸前,整体效果更为和谐,一向严谨的俄罗斯队长决定改为中国的摆臂形式。随后,一个中国仪仗队员,一个俄罗斯仪仗队员,一中一俄混合组成方队训练,俄罗斯队长请李本涛统一指挥。李本涛喊第一个口令“一”,俄罗斯队长马上用俄语喊第二个口令“二”。在两种语言的指挥下,混合方队的齐步、正步非常整齐。“庆典时,我们合成一个方队就好了。”训练结束后,俄罗斯方队长对李本涛说。
第二天,9月16日上午,由25人组成的中国仪仗方阵,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在第5位。随着阅兵式开始的口令,军乐队的鼓声霎时间震天。站在一旁的李本涛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军乐队与方阵近在咫尺,他担心战士们听不到分队长张天龙的口令。只见张天龙果断选择了向右摆头示意并同时吼出了口令,25个人的方阵犹如一块钢板,精准地同时踢出了第一步——挺拔的军姿,威整的军容,黑亮的马靴,直线般的正步,铿锵有力。“齐纳!齐纳!”欢呼声四起。
方队完美地通过阅兵大道,从正步改为齐步走。这时,李本涛发现,在道路两侧,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阅兵式的直播大屏幕,而每当出现中国仪仗队的身影时欢呼声格外热烈。他当即决定,只要屏幕上出现自己方队的镜头,就要从齐步改踢正步以示尊重。
齐步、正步,正步、齐步,方队整整行进了14公里,战士们的大腿、腋下、脚底磨伤出血,却没有一个人有一丝懈怠。热情的人们,向他们抛洒着五彩金屑和一枝枝淡粉色的玫瑰鲜花,以表达对中国人的友谊……
对于墨西哥参阅,李本涛总结道:“我们到墨西哥,肩负着祖国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每走一步齐步,每踢一步正步,都代表着祖国。”而面对过往的荣誉,李本涛则更喜欢翻开新篇章,他说:“没有仪仗队就没有我,荣誉从不属于我个人,明天还会有新的任务,对仪仗兵而言,每一次任务都是唯一的,容不得半毫差池。”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