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布袋戏掌中阅古今

2013年10月11日07:21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布袋戏掌中阅古今

黄世志给孩子们讲布袋戏。

雕刻精美的木偶人物。

栩栩如生的木偶表情。

《八家将》中的人物造型刑具爷。

  刚落幕不久的台博会上,让许多市民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了台湾布袋戏之魅力。舞台上玲珑精致的玩偶,诙谐幽默的现代配音,全部由表演者一人操控完成,让台下观众不得不佩服表演者的高超技巧。

  殊不知的是,作为台湾民俗文化的代表“布袋戏”其实最早起源于闽台地区,而在广东的潮汕地区也多有流传。布袋戏虽作为传统技艺,在年轻人群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铁杆粉丝,这次来东莞表演的黄世志电视木偶剧团就和东莞台青会以及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学生交流互动,不少年轻人不仅第一次过了“戏瘾”也重新认识了古老的戏剧文化。

  那么,为什么叫布袋戏呢?原来早期走街串巷的艺人行头简陋没有箱子,就索性拿着布袋兜着走,因此得名。由于动作操作全靠表演者的一双手,又被称为“掌中戏”。

  文/图 记者彭筱璐

  布袋戏:双手说历史

  舞台前,准备登场的电视木偶剧团团长黄世志和他的临时“学徒”们正在忙碌准备,一米多高的戏台被装饰得浓墨重彩,左右两边挂有“出将”和“入相”二字的牌匾。无论是背后布景还是台前的布幔,视觉上都是层层叠翠的3D视觉特效。

  好戏开始,黄世志藏身在布幔之后,用双手分别控制一个或几个布袋木偶。木偶人物融汇于搭建的布景之中。此时,他不仅要操控木偶的动作,还要配合眼神和嘴部细节,同时不停变换声线,一人完成多角色的口白。

  “口白就是表演者给木偶的配音。”黄世志解释,不同人物不同性格,舞台上也会有不一样的语言风格,舞台上,所有的唱念做打由一人一气呵成。一场结束,观众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有人还意犹未尽地流连于戏剧的情节中。

  台博会期间,黄世志在舞台上表演了十多场,每场十多分钟,演出的剧目有《八家将》、《武松打虎》等故事。

  未来发展:将加入年轻元素

  台博会上,小小的布袋戏作为文化的载体,成为台博会上年轻人的交流桥梁。

  表演之前黄世志特意将技术传授给东莞台青会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青年们。许多人是第一次上台操控玩偶,“没想到一个木偶这么重,木偶小人们有这么多讲究。”

  对于未来布袋戏文化的传承,黄世志表现得很乐观,“布袋戏的发展不断加入年轻的元素,比如年轻人玩的Cosplay,舞台也不仅仅局限在庙会等固定场合。” 现在,随着不断的推广,布袋戏在台湾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有年轻人在学习和接触。

  黄世志:“人生舞台上有哪些人,布袋戏里就有哪些人。”

  对于布袋戏黄世志有独特的见解,舞台是他眼里的微观小世界,他比喻“人生舞台上有哪些人,布袋戏里就有哪些人。”平时,为了揣摩人物的心理,他会观察路上行人,想象他们的身份以及如何表现在语言上,再将心得带到舞台表演中。

  黄世志出生在台湾布袋戏文化浓厚的云林地区,很小的时候他被庙会上布袋戏的表演深深吸引。“小时候我爱自己动手做玩偶,学校开设的‘说书课’上我也是‘故事大王’。”14岁的黄世志正式接触布袋戏。23岁那年,他拜师“布袋戏皇帝”黄俊雄,25年的时间,一直在戏剧的舞台上辛勤耕耘,培养了数不清的弟子。

  黄世志介绍,布袋戏对表演者要求很高,除了手部动作和口技之外,还要学会自己制作木偶,即一个人要掌握唱、做、吹、打的全部手艺。“布袋戏融合了文学、雕刻、戏剧多种艺术形式,对表演者基本功力要求甚严。”

  布袋戏的前世今生

  据黄世志介绍,“布袋戏”最早发源地其实是福建漳州,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流传到广东、台湾地区和东南亚。

  从人文历史考证,闽台文化原属一体。其母体为闽文化,台湾的布袋戏是闽文化在台湾的移植和延伸。所以,闽台布袋戏同根同源。

  福建漳泉地区(漳州、泉州)流行的木偶戏刚流传到台湾的时候也经历过很长时间的水土不服。随着本土元素的改良,在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岁月中,“布袋戏”渐渐成为台湾民间重要的娱乐。

  当时,台湾的布袋戏开始分成几大派,一些知名的艺师、戏团不只在庙会演,也进军室内的戏院,戏迷为了争看连续的剧情,甚至组织“椅子会”来捧场。而黄世志的老师黄俊雄就是其中的翘楚,人称“布袋戏皇帝”。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