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家房客》
《南海潮》
王为一百岁寿辰留影 廖曙辉 摄
羊城晚报记者 王正昱
10月8日下午5时,珠江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曾执导过《珠江泪》、《三家巷》、《七十二家房客》、《南海潮》等电影的老导演王为一先生逝世,享年102岁。这位百岁电影人的一生几乎经历了中国电影所有的风风雨雨,同时还为广东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多位圈内人士,听他们分享这位百岁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电影生涯】
拉着二胡入行电影
1931年,王为一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研究所学习,并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及美专剧团。因擅长拉二胡,王为一被挑选为王人美演唱的影片插曲《渔光曲》配乐,首次接触电影。随后,王为一加入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队当演奏员,并与聂耳一同参加中国左翼音乐家联盟,后因拒绝演奏西洋乐器,随聂耳愤然离队。
王为一的父亲喜欢电影和戏剧,与郑正秋、史东山等导演相熟。失业后的王为一被父亲推荐给史东山,加入艺华影业公司,担任场记。1936年,经史东山介绍,王为一加入新华影业公司,在《狂欢之夜》、《夜半歌声》等影片中担任角色。史东山很欣赏这位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在自己导演《青年进行曲》时提拔王为一当副导演,从此开始了他的导演人生。
参拍影片连获好评
1947年初,王为一作为副导演,协助史东山完成了联华影艺社(后合并为昆仑影业公司)的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特意在片头字幕中用同一字号,将王为一的名字与自己的名字并列在同一画面。影片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锐的现实性而轰动了当时的中国影坛。随后,王为一又和徐韬合作,导演了反映知识妇女反抗束缚、渴望自由的《关不住的春光》(欧阳予倩编剧)。评论界对影片的两位新导演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整部影片的拍摄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浑成自然”。
南下为粤语片铺路
1948年冬,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昆仑影业公司的主要创作领导者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等撤离上海,南下香港,筹建南国影业公司。不久,王为一也离开上海前往南国影业公司工作。
1949年夏,王为一独立导演了“南国”公司的第一部粤语片——反映华南农民血泪生活及其觉醒和抗争的《珠江泪》(蔡楚生监制、陈残云编剧)。在当时处于一片混乱的香港电影界,《珠江泪》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博得观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现实主义粤语片的一个正确的、坚实的、全新的起点”,王为一也被评价为“替粤语电影的创作铺开一条道路”。
扎根广州建设珠影
1934年,为了躲避特务通缉,王为一从上海逃到香港,到一家电影公司当场记,一位广州籍摄影师邀请他拍一部故事片。与广州人首次接触后,王为一感到这里的人有一股豪气,爽朗、直率、诚恳。
第二次再到广州,已是1948年,王为一执导《珠江泪》。1949年底,广州刚解放,因为监制蔡楚生要进京负责全国电影局的工作,把在广州拍摄外景的任务全留给他。随后,广州要建电影制片厂,王为一被任命为厂长。那段时间,他为新厂买设备、建厂房而忙碌。后来因为中央电影局准备在北京建一个电影城,地方的制片厂都停办,王为一又再次离开广州。
1956年,建电影城的计划被否定后,各地电影厂包括珠江电影厂又要重新筹建。1958年,王为一从上海调到广州,筹建珠江电影制片厂,成为珠影厂第一任厂长。珠影建厂之后,王为一陆续完成了一批相当有影响力的作品,为粤语电影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追求朴素自然流畅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王为一形成了自己影片的风格——自然、朴素、流畅。1949年在香港南国公司导演《珠江泪》时,他就主张力求做到“导演看不见导演,演员看不见演员,摄影看不见摄影,美工看不见美工”,即创作人员都应集中力量去表现影片中所反映的生活,不应离开情节的需要、离开生活的真实去炫耀技巧。
王为一创作于1963年的粤语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成为影响南粤电影至今的经典之作。《七十二家房客》本是上海的一出滑稽戏,王为一请来了广州作家黄谷柳一起改编剧本,把所有事情的背景都改到了广东,还丰富了许多人物和情节,营造出朴素自然的市井味道。
【业内缅怀】
“我们应该像王老一样忘掉浮躁,认真对待艺术。”
陈一奇(珠江电影集团副总经理)
“听到王为一导演去世的消息我很震惊,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珠江电影集团副总经理陈一奇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虽然没能在工作上与王为一导演共事,但回忆起关于王老的点滴,陈一奇仍旧印象深刻,他说:“我记得他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表情,对于电影的创作也非常执着,那股热情是现在很多电影人都无法相比的。”
谈到与王为一的工作交流,陈一奇回忆说:“一次珠影厂要制作《七十二家房客》电视剧版,邀请王老来参加创作研讨会。没想到王老不仅来了,还拿出了一叠他亲自撰写的拍摄意见。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很钦佩。现在的电影人都很浮躁,而王老就是我们的榜样,他时刻提醒我们要忘掉那些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想法,认真地对待艺术。我想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
“除了王老的作品,我们更应该继承他的艺术观。”
廖曙辉(广东省文联巡视员、原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在王为一老先生百岁诞辰的聚会上,原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廖曙辉为王老拍摄了一张喜笑颜开的照片,他向记者回忆道:“王老很喜欢这张照片,在去年金鸡百花电影节授予他终生成就奖时,他还专门让组委会把这张照片放在了大屏幕上。就像照片中的他的笑容一样,王老一直都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谈到王为一导演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廖曙辉说:“很多人都认为王导的那些作品是留给我们最经典的东西。其实相比起继承一个人的作品而言,继承他的思想才更能让我们晚辈有所收获。王为一先生的电影艺术观如同他的电影一样:雅俗共赏。它使人轻松阅读而又有所沉思。他的优秀电影作品,无不打下他的电影艺术观的烙印。如果说王为一电影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那么他的电影艺术观则具有给人启迪之奇功。”
“敬佩王老师的人品,也敬佩他的创新精神。”
祁海(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珠影一级编辑)
“王为一导演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师长之一,我在学生时代就爱看王老师执导的电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珠影一级编辑祁海在追忆师长王为一时说道。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王为一导演平易近人的性格,“我敬佩王老师的人品,我刚到珠影时是一名27岁的无名小编辑,与他的年龄相差将近40岁,但他对后辈很热情,平易近人,毫无名人架子,我和他谈话,从来没有压力,可以很平等地畅所欲言。”
对于王为一在电影艺术上的造诣,祁海说:“我敬佩王老师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他从来不为个人获奖而拍故作深沉的‘阳春白雪’,声称一生只拍‘大众电影’。今天,中国电影要冲出市场困境,特别要学习王为一导演心系大众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王老的离去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损失。”
赵军(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
在赵军的眼里,百岁影人王为一是中国电影的世纪老人,他说:“王为一导演为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和对南国电影做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的离去,是中国电影界和广东电影界的一大损失。但斯人已去,我们只能用深刻的哀思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谈及印象中的王为一导演,赵军说:“我所认识的王为一老先生,有一种很童真的情怀。虽然我们能从他身上看到一生所经历的坎坷,但他仍旧对电影创作保有高昂的热情。直到前几年,他依然惦记着电影的拍摄。他一生正直,对后辈充满了亦师、亦父、亦友的情怀。”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