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岭南建筑风味的金沙洲码头成为又一休闲好去处。
今年9月建成投入运营的金沙洲水上巴士码头是第四代码头
文/图 林洪浩
国庆前夕,金沙洲水上巴士码头正式向市民开放,乘坐水上巴士出入金沙洲畅游珠江美景,成为市民休闲的又一好去处。但事实上,金沙洲码头并非新建,自古以来,乘船出岛是金沙洲岛民的唯一途径,至今金沙洲码头已经经历了四个时代,沿线分布在横沙村和沙凤村。无论是碧血丹心陈子壮、粤讴鼻祖招子庸等金沙洲名人,还是“藤乡”沙贝村出产、远销海内外的藤制品以及“纸乡”横沙村生产加工的纸产品,无一不从水路走出金沙洲。
第一代码头最早
可追溯至宋代时期
传说金沙洲形成前,许多地方原是一片海洋,当时的横沙村、沙贝村在现地铁6号线横沙站附近,各有一个小山岗,两村的码头就在岗边,因此小山岗被称为“码头岗”。根据金沙洲形成的历史推断,第一代码头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时期。沧海变桑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地貌的变迁,码头岗周边变成了陆地,并逐渐扩展至现今白沙河岸边,“码头岗”之名随后被改为马头岗,沿用至今。
后来,金沙洲白沙河岸边便出现了横沙码头和沙贝码头,居民视之为第二代码头。第二代码头历史久远,跨越明、清多个朝代,直至20世纪80年代。
南粤名曲《雨打芭蕉》
和艇仔粥的发祥地
横沙码头位于大仙庙附近,是横沙村及周边村民外出经商、求学、探亲访友的重要交通枢纽。明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横沙村第一个举人招敦庸即在此乘船前往广州南海学宫赶考。横沙村清朝历史名人,被誉为“粤讴鼻祖”的招子庸,常与文友在广州结集诗社相互唱和,乘船出洲成为他的不二之选。据史料记载,横沙码头在清末民初十分兴旺,该码头紧靠的与善堂、财神庙、大仙庙、亦鹤楼以及卧云庐均建于这个时期。这些建筑出现后,此处人气顿升,前来求医拜神、休闲寻胜、摆摊买卖的人们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大仙诞期间,各种客船、货船和装饰华丽的游船汇聚一起庆贺,由此形成横沙八景之一的“鳡鱼夜泊”,远近闻名。相传,横沙码头还是南粤名曲《雨打芭蕉》和岭南名吃艇仔粥的发祥地。
沙贝码头位于现金沙洲大桥南侧大榕树旁,根据《广州沧桑》记载,沙贝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并孕育出陈氏“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的英才。其中,陈子壮史称“南明抗清名将”,陈子壮家族代代英豪均通过沙贝码头往返于家乡与省城、京城之间。当年,沙贝村被誉为“藤乡”,沙贝人从南洋等地运回洋藤,编织出各种款式新颖、质量上乘的藤制品远销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金沙洲沿岸码头基本维持原状,后来,广州市轮渡公司曾在沙贝码头设机动渡轮往返西村电厂码头,金沙洲村民便多在此往来广州。数百年间,横沙、沙贝码头一直肩负着岛内居民出入金沙洲的使命,直到金沙洲大桥建成通车,才退出历史舞台。
金沙洲水上巴士
码头缓解出行难
第三代码头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横沙村开发房地产业务,建设城西花园。为了吸引顾客前来置业,开发商投资水上交通,在原横沙西城纸厂附近及白沙河对岸分别构筑码头,设机船运送来往乘客,至金沙洲大桥建成后便停运。
第四代码头即于今年9月建成投入运营的金沙洲水上巴士码头。随着金沙洲地区的开发建设,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金沙洲由偏僻的村落变成了宜居新城,人口大幅攀升。广州市政府为解决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决定重建金沙洲码头,开通水上巴士。该码头是将来珠江西航道水上巴士航线的营运调度指挥中心,被定位为综合枢纽码头,与规划建设的彩滨北路、彩滨南路码头打造连接市中心区的水上巴士航线网络,也是地铁、公交有效接驳的枢纽码头。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