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和平开放,百姓才能过好日子”(第一现场)

2013年10月16日04: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和平开放,百姓才能过好日子”(第一现场)

缅甸克伦邦边境口岸妙瓦底逐步呈现活力。

  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一位游客推着越野自行车在办理过境手续,自行车上驮着大大的旅行包,车轮上满是泥。攀谈后得知,这位60多岁的英国老人理查喜欢骑自行车周游世界。他说:“从仰光一路骑车到妙瓦底,花了4天时间,沿着盘山公路欣赏自然美景特有乐趣,现在准备入境泰国,骑车到曼谷。”

  可在一个多月前,妙瓦底还是临时边境口岸,不能办理正式过境手续,前往一河之隔的泰国只能折回仰光再乘飞机。“按照以前的规定,我只能再骑回仰光,那就浪费时间了。开放了口岸,真是太方便了!”理查说。

  以上是记者日前在缅甸克伦邦边境口岸妙瓦底采访时的一个场景实录。在妙瓦底边境口岸,记者还看到一些外国游客和大量边民往返于缅甸和泰国之间,车辆运输十分繁忙。

  口岸开放,边境贸易逐步活跃

  8月底,缅甸宣布开放3个国际口岸——妙瓦底口岸、大其力口岸、阁颂口岸,启动“持护照或有效签证”通关边境口岸制度,取代以往使用通关临时证明制度。至此,缅甸已经有仰光、曼德勒、内比都等多个国际口岸对外开放,游客可在任何一个口岸持护照及有效签证入境,并可在原口岸或其他口岸出境。缅甸国家稳定部部长翁杜表示,以往游客只能从同一个口岸出入境,目前新的通关规定可以为游客带来便利,并有利于促进缅甸同邻国的贸易及旅游发展。

  本报记者尝试从大其力和妙瓦底两个口岸通关,虽然经过一番曲折,但最终顺利入境,并被允许前往缅甸各地。一位移民局官员还友好地用中文说:“谢谢你。”这次通关与两年前记者经历的完全不同。当时护照必须存在这些临时口岸,移民局官员会面色冷峻地询问不少问题,甚至收取20美元的“特区服务费”。看着今天移民局官员的笑容,记者不禁感慨:缅甸确实在发生变化。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通关手续,口岸贸易也逐步活跃。记者看到满载货物的卡车不断驶过妙瓦底口岸。海关官员拉敏告诉记者:“每天到缅甸旅游办事的泰国车辆约有200辆,而从缅甸去泰国拉货的车至少有四五百辆,再往缅甸内地转运,因为缅甸开放后经济活跃,对各种商品需求很大。”

  妙瓦底对面是泰国达府的湄索,达府商会主席班颇告诉本报记者:“2012年妙瓦底湄索边境贸易额达393亿泰铢(1美元约合30泰铢),比上年增长80%。贸易额位居缅甸所有边境贸易口岸的第二位,在这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而几年前这里还打仗呢。”

  记者跟着一辆大货车,来到妙瓦底镇上的商品集散地,看到这里有十几个大货场,大卡车把从泰国湄索进口的商品存放在货场里,等待向缅甸内地转运。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从可口可乐到狮牌啤酒,从方便食品到服装鞋帽。货主克汶乐呵呵地说:“运到仰光后,可以挣一笔可观的收入。以后公路修通了,从边境到毛淡棉只要1个多小时,就更方便了。”

  民族和解,民众享受实在利益

  克汶所说的毛淡棉是缅甸孟邦首府,位于萨尔温江入海口,西临印度洋安达曼海,是缅甸第三大城市,通过公路和海运与仰光相连,是缅甸南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枢纽之一。但从边境城市妙瓦底到毛淡棉要经过几个小时的山路,且因路面狭窄,只能隔日单向通行。

  事实上,缅甸的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落后,多年的战乱使外资不敢进入,缅甸政府也没有能力进行开发,不仅经济落后,还造成政治上的恶性循环。3年前,缅甸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曾在妙瓦底附近爆发冲突,导致大量难民离乡背井。

  在缅甸推行民族和解政策后,克伦民族武装与政府达成停火协议,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开始恢复。缅甸政府已经同克伦民族联盟签署协议,同意建设妙瓦底经济特区,并将与泰国计划的湄索经济特区相联接,形成经济特区,既可充分利用缅甸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和国际社会对缅甸的优惠贸易政策,还能利用泰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物流。

  记者进入妙瓦底口岸后,看到一条近10米宽的平坦柏油公路向西延伸。司机朗波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条公路刚修好几个月,与以前坑坑洼洼的道路比真是天壤之别。”经过记者了解,这条公路是泰国政府援建的,共45千米,目前建成了约15千米,终点是高加力,缅甸已经提出了将公路从高加力延伸到毛淡棉的计划。

  负责该项目的泰国工程师坎提告诉本报记者:“妙瓦底到毛淡棉这段公路是亚洲1号公路的瓶颈,改造规划已经提出好几年了,但由于克伦邦还有战事,工程无法进行。去年局势稳定后,我们才开始施工,如果整条道路贯通,不仅对缅甸,对整个亚洲的物资、人员流通都具有重要意义。”司机朗波也告诉记者,“政府与民族武装正在努力签署全国全面停火协议,大家都希望稳定,只有和平了、开放了,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在缅甸推进改革开放、民族和解的两年多时间里,记者多次前往缅甸采访,亲身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变化:破旧的二手车逐步被崭新的汽车取代,街头的霓虹灯和商业广告不断出现,货架上的商品多起来,通讯手段也逐渐便利,不仅城市面貌整洁起来,民众的神态也变得轻松乐观。正如缅甸工商协会秘书长凯凯内对本报记者所说,“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给缅甸带来了变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将一步一步进行,它将给民众带来更好的生活。”

  (本报缅甸妙瓦底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