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微电影到电影,距离有多远?
■本报记者 诸葛漪从微电影到电影,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差地别的行业意义。如今,各大网站、电影节都在如火如荼举办微电影大赛,挖掘未来电影制作新星。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微电影,可以视作进军大银幕前的“热身”,不过,要从网络点击率转化成票房也并非一步之遥,比赛赢家们也不急着给微电影“摘帽”。
“有投资商找过我拍电影,不过现阶段我想先做好微电影项目。”导演金赫口中的项目成果之一《你是谁》,近日在土豆映像节点映。该片记录年轻女孩杨西寻觅自我的过程。金赫属于80后,他关注90后生存状态,并计划将90后“寻觅自我”主题拍摄成微电影系列。但他不愿轻易尝试电影,因为电影有票房压力,这意味着要受到资金、剧本等制约。
2011年起,金赫的微电影《括号们》《远方在哪里》《小马旅行记》 陆续在“玛克思未来影像季”、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节单元斩获奖项。“外国没有微电影概念,只有短片和长片。”上海电影节参赛经历让他感慨,国外同行不太考虑钱,“法国、伊朗同行都特别纯粹,只关注艺术性。”
像许多微电影一样,《远方在哪里》 不能免俗有品牌植入,金赫说,“(我只能做得)尽量不要太明显,客户也能理解。”
人人网旗下56网主办的“蜕变2013——十人十部高校导演扶持计划”,正在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巡展。在全国300多所高校的1500多部原创作品中,上海大学学生廉欣导演的《每当盛夏时》脱颖而出。与金赫一样,廉欣也组建了影视制作公司,员工超过10人,不过主业是拍摄广告。在廉欣看来,能制作成功的微电影,拿下一部无需特效的都市题材电影就没有难度。
但目前靠微电影走上电影之路的人并不多,肖央和李阳算是幸运儿。他们拍摄了有名的作品 《老男孩》《李献计历险记》。《李献计历险记》有了电影版,由房祖名主演。还有一位同行拍的微电影不出名,但被一家台湾制作公司看中,拿到了2000多万元投资。廉欣说,“过去年轻导演要出头,只能靠跟组,十年时间才能熬出头。有了微电影,至少看到了希望。”
作为“十人十部高校导演扶持计划”评委,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万传法认为,拍摄微电影对年轻导演是极好的锻炼,“稍微长点就是短片,再长点就是长片。”但他强调,网络点击率转化成票房并不容易,《李献计历险记》 在网络深受欢迎,拍成电影却反响平平,原因在于电影更讲究叙事结构、布局与冲突,“微电影靠音乐、影像、情怀就能吸引观众,而电影更注重严谨叙事。一旦观众发现情节漏洞,就无法投入其中。”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