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拓学创始人蔡文
羊城晚报记者 黄亮 实习生 梁建荣 通讯员 谢冠华 黄华利
“中国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跟踪式研究,原创性研究少而又少。”杨振宁、李政道两位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上尖锐地批评道。在中国少而又少的三个原创学科中,广东工业大学蔡文创立的“可拓学”是其中之一。“全世界两三千门学科,中国人创立的几乎没有。中国人应该创造一些新理论、新学科,让外国人到中国来学!”在蔡文摸索前进的研究初期,某教授的这句话给予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可拓学”首篇文章发表于1983年,三十年来,它从一个想法变为理论体系,一步步演变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
1985年9月21日,羊城晚报发表了连载“可拓之路”,时隔28年,这项研究怎样啦?带着这个问题,在这可拓学进入而立之年,记者采访了蔡文研究员。
A.
从“异端邪说”到原创学科
可拓学研究的是什么?记者首先向蔡文提出这个问题。
“利用计算机帮助人类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是人类的理想,可拓学的第一篇文章提出了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叫作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和纺织机等的使用是人手的延伸;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和火车的行驶是人腿的延伸;后来,电话是人的耳朵的延伸;电视是人的眼睛的延伸;计算机和网络是人脑部分功能的延伸;今后,‘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则是人类智力的延伸。这是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今后国家竞争的制高点,可拓学研究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
1976年,蔡文还是广东工业大学的前身广东矿冶学院的一名数学老师,就在这一年,他开始选题研究如何用智能化处理矛盾问题。1983年,《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一文在《科学探索学报》上发表,宣告历经七年孕育的新学科——可拓学的诞生。
可拓学将数学研究的方向从以往的不矛盾问题为主,发展为用形式化研究矛盾问题和利用计算机帮助人类处理矛盾问题。为此,外界一开始是不理解的,有的说是伪科学,也有的说他搞“异端邪说”。外界的质疑让蔡文的研究处处受挫,文章无处发表,资金匮乏,研究人员缺少,原创学科的每一步都步履维艰。
也有支持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同样遭到别人的质疑。32年前,北京师范大学模糊数学专家汪培庄教授曾写文章支持蔡文的研究,他对蔡文说:“我已经把一半的名声押在你身上了。”2003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理事长涂序彦教授在参加可拓学成立二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之后,也遭受过别人的讽刺:“你怎么跑到广工去给蔡文吹喇叭、抬轿子啊?”涂序彦毫不客气地回应道:“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就是需要中国人自己去给它吹喇叭、抬轿子。”
“他们支持我是有风险的,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新东西,只有少数老专家不怕,站出来支持新东西。这让我很感动。”这些支持的声音鼓励着蔡文克服困难和挫折,在可拓之路上继续前行。
对此,蔡文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种科技界的‘小人物’很难得到发展的条件。我国科技界渴求创新,但只看得起跟踪国外的研究,对发生在眼前的中国原始创新成果往往不予理睬,甚至诸多指责。这使得原创研究成为‘黑人黑户’,在学科名录中没有‘户口’,既不能招收博士生,经费也极端匮乏。”
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同时指出科技评价应该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蔡文看到了可拓学的春天,抓紧时间推进研究。2004年2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为首的鉴定委员会,在对蔡文等的项目“可拓论及其应用研究”鉴定书中写道:“经历20多年连续研究,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了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这一刻,蔡文等待太久了。
B.
从单枪匹马到“黄埔军校”
1983年,蔡文关于可拓学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发表,1986年,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了解到蔡文的情况后,建议让他一门心思搞研究。在这个契机下,1986年,广东工学院物元分析研究室成立了,蔡文脱产开辟他的可拓之路。
“一门学科,不是一个人研究能完成的,它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参与;也不是一两年能做成的,而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工作。”蔡文深知可拓学的研究、应用和推广需要大批学者的参与,他决定建立可拓学的“黄埔军校”,组建一支研究队伍。从1993年起,在20多个省市招收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到研究所学习,至今已举办19期研习班。这些研究学者逐渐成为可拓学研究的骨干。他先后到中国科学院、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几十所境内外大学讲学,介绍可拓学,并在广州、上海、北京、大连等地召开13届全国可拓学年会。
可拓学不在中国内地的学科名录里,因此不能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为此,蔡文决定“用可拓学的方法发展可拓学”——既然不能招收博士生,就招收博士生导师。他们举办了两期可拓学博士生导师培训班和一届可拓学博士生导师研讨会,博导学习可拓学后就与博士生一起研究可拓学。
C.
从方法探索到软件应用
能否用计算机帮助人们处理矛盾问题?这是可拓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自20世纪末起,蔡文等就开始专门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生成处理矛盾问题的策略,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了可拓策略生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他们承接了相应的省和国家基金项目,这些成果撰写成《可拓策略生成系统》一书出版,为开展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开辟了一条路子。
可拓创新方法既处理构思和设计过程的矛盾问题,也研究各行各业处理矛盾问题的方法,因此,可拓学能与很多学科交叉融合,并应用于多个领域产生矛盾问题的地方。
可拓创新方法研究出用计算机帮助人们解决矛盾问题的工具——可拓软件。目前可拓论的成果已被成功应用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等多个领域,国内学者应用可拓论的成果获得的软件著作权和专利已有16项。例如,把可拓策略生产方法应用到处理旅游和租房等具体领域中的矛盾问题,研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目前已有的成果包括用计算机构思新产品的软件和专利,用计算机解决行业(如机械设计、建筑设计、交通、管理、金融)矛盾问题的软件。
D.
从中国到世界科学殿堂
蔡文先后应邀到西班牙、日本、罗马尼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介绍可拓学、讲学和举办讲习班。海外的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集陆续发表了一批可拓学研究成果。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学者也多次撰文介绍这个学科,可拓学逐渐为海外学者接受和认可。美国、印度、德国、罗马尼亚、委内瑞拉、日本等国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形成国际可拓学科学共同体,他们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开展了可拓学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
由美联社等赞助的《亚洲和大洋洲的信息科学评估报告》指出:“可拓学是一门由中国专家创立的、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学科。它研究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问题,是中国当前十分热门的课题。”
2012年起,蔡文开始招收国际研究学者,现已招收4期国际可拓学研究学者。前三期就在广东工业大学举办,美国、罗马尼亚和印度的教授前来学习、研究可拓学。第四期于今年5月在罗马尼亚科学院举办。“这意味着可拓学真正走出国门了”。
今年8月,“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暨“可拓学创立30周年庆典”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专家学者120多人共同交流了国内外研究可拓学的成果。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可拓学正式走向世界的科学殿堂,也标志着我国的科学研究从跟随国外向引领外国转变。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