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从记忆中走来,那无限的感动就常常被泪水浸满心田,是那样的珍贵。
请原谅,没有记住你的姓名。只记得:你是那个散发着青春激情的士兵,向我讲述军旅路上5次格言更改的心路历程和成长。只记得:你是那个在船舱里坐在马扎上组织召开班务会的帅气班长。只记得:你是那个行进在铿锵的队伍中,有着深邃而智慧的双眸,永远向着前方的优秀指挥员。
你是共和国的军人,是实现强军梦的追梦人,是我的战友我的士兵兄弟。
军人特殊的使命任务,特殊的地域环境,注定了对情感不一样的表达。很多时候,相逢、相识与别离都是在一声号令下,于是,无论是怎样的情感都必须迅速打进行囊,来不及说一声再见,道一句珍重。随你奔赴新的任务,走向又一个使命召唤。
行进在军旅路,走近一线官兵,我采撷着一个又一个感动,也享受着被真情一次又一次打动的美好。
(一)
再次见到你,是我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瞬间,你就出现在画面里,一定是你:身着作训服,脚蹬作战靴,犀利的目光注视前方。
认识你是在一次赴一线部队采访。不知你从哪里来,也没有想过这次任务要持续多久。采访你是我例行的必须选择,因为你是此次任务的总指挥。你在向我讲述你的部队你的兵,讲你的现代战争指挥理论与思考,如同亲临在前线指挥,部署战略攻势,那冷峻的目光中常有忘情的兴奋略过。我看到你深邃而智慧的目光里不允许有一个懒散的兵,更不允许任何一个环节有半点的疏漏。你做到了,你以近乎完美的组织指挥完成这次使命任务,以军人的热血、勇敢、智慧实现着你的军旅梦。危险你不怕,生死置之度外。你说你喜欢这种感觉,这是军人的享受和最伟大的向往。
感谢你,让我拥有了敬仰的真实存在,成为我最珍贵的人生收藏。
(二)
请原谅我没有记住你的名字,但却记住了你清澈的神情和目光,每当想起你,都会温暖起我真挚的情感方向。你是那位帅气的上士班长,空军水兵。
那是一次赴空军水运部队的采访。2011年的初冬,我走进地处海岛深处的一支空军船艇兵部队。12月1日18时,循着集合铃声我走进二队航海班,6名战士已在船舱宿舍里集合完毕,3排小板凳呈金字塔形排开,我坐在了最后一排。
“今天我们召开班务会。先由陈新指挥大家唱首歌。”班务会由上士班长邓帅主持。
“战士责任重呀嗨,军事要过硬呼嗨……”6名战士声音洪亮,船体在随风而摆,阵阵涛声是水兵最悦耳的伴奏。这样的班务会,我还是第一次参加。
一周时间很快过去,在这里,我走遍了每一艘船艇,在每一个船队吃过“碰饭”,先后两次随航执行任务。航行中,我欣赏、品尝了枪帆兵的厨艺;看到队干部同样狭小的床铺,感受着什么叫官兵一致。在风浪中,我读懂了水兵性格;从大队党委常委带队跟航中,我理解了什么叫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从这些官兵身上,我不仅认识了基层,更悟出了该怎样热爱基层,贴近基层,抓好基层基础性建设。
分别时我没有向列队的士兵道别,因为那青春的方阵,青春的奉献早已融进我的视野随我一起同行。
城里月光常常把梦照亮,温暖起我的心房。于是,借着泪光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对我而言,如果不是走近空军水兵,就不会这样真切地感知这支空军特殊的部队;如果不是随航执行任务,就不会这样真实地读懂水兵的目光和性格,也不会这样真正懂得官兵之间,神情里的热爱与坚定,无言中的默契与自信。
与那里的官兵分别已有数日,船艇上的饭菜依然会在梦中飘香;甲板上站岗的哨兵依然会清晰浮现;栈桥上品尝星光洒满时的沉醉与美好依然在心里流动。
仰望璀璨星空,只觉得时光匆匆。不知风起时,我是否还会像现在一样挂念风浪中航行的水兵,是否还会像现在一样惦念摇曳的船舱里官兵们睡得可安宁?
(三)
请原谅我没能记住你的名字。但我记住了在祖国的东南沿海边防一线,时刻有你,祖国的千里眼,飞转的雷达驻守着祖国的领空;记住了在那空旷寂寥的夜晚,那美丽的童音如来自天籁之声。
2012年,我把目光聚焦到了广西边防一线空军雷达部队,历时8天,驱车2000余公里,穿行于十万大山之中,往返在陆地与海岛之间。我和战友们一起上雷达阵地,白天感受大雾迷漫;夜晚体验蚊虫飞舞。目睹了雷达官兵的恪尽职守,体验了高山海岛雷达兵的生存环境。从基层部队昂扬的精神风貌里、从官兵飞扬的青春风采中,欣赏着他们对幸福、坚守、奉献的理解和表达,感受着新时期基层官兵对努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崇尚与追求, 伟大而庄严、真实而感动。
在一个遥远的小岛上,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一位岛民生命垂危之际,17名空军战士轮流为他献上自己的鲜血,一分一秒地延续着他的生命,直至他转危为安。“只要人民需要我,献上生命又何妨!”当年参加献血的17名战士,如今已经有16人退伍。我寻着这故事,希望寻找到17名中留队的那一个。
没料想,坐在面前的老兵给我讲述了刚刚发生的又一个真实的传奇:一位卖水果的老大爷领着小孙子叫卖,看到他后一定要送他水果吃,起初他以为老人认错人了,看看周围没别人,正摸不着头脑时,老大爷对小孙子说:“这就是救你妈妈和你的那位空军叔叔!”原来孩子的妈妈生他时大出血,急需要输血,当地卫生院半夜的急救电话震醒了雷达站的官兵,官兵们纷纷要求上阵,3名血型相配战士火速到达,鲜血输进了这个待产的妇女体内,母子得救了。
我试图去追记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当我走进当地卫生院,已很难查到原始病历,在可能找到的文字数据里,只看到不很规范的输血记录上,标记有空军雷达站字样。由于海岛“与世隔绝”的特殊环境,上岛出岛很困难,从2002年开始,卫生院为急症病人输血常常向雷达站官兵求援,为此,官兵的鲜血先后挽救了60余个病人的生命,因而,他们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岛上救命的“流动血库”。
战友,请原谅我没有查到你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你们是以血的代价换取人民生命的新时期的军人,人民的子弟兵,我们的好弟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