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由Gettyimages提供
慈禧照
当年,大阿哥爱新觉罗·溥隽组建的“乐队”。
爱新觉罗·恒懿年轻时与大爷爷溥仪的合影。
爱新觉罗·恒懿
清皇室后裔首次发声,揭秘真实的末代王朝内幕
近日,由清皇室直系后裔、年近七旬的爱新觉罗·恒懿,历时十余年创作的《我的皇室家族》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册,总计五十余万字。在书中,爱新觉罗·恒懿不仅讲述了自己家族的百年故事,也写下了自己从农民到画家的艰辛奋斗史。
近年清宫戏大热,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均聚焦清宫传奇。慈禧太后究竟是否如文学作品演绎的那样是个“妖后”?影视里作品里的诸多称谓是否正确?身在美国的爱新觉罗·恒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连线采访,为我们讲述了真实的清宫故事。
文、图/记者 吴波
端王后人
讲述历史内幕
爱新觉罗·恒懿的曾祖父是清末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端郡王载漪。载漪是咸丰皇帝的侄子,因武艺高强又秉性忠厚,而深得慈禧太后赏识,被委以重任,曾任御林军统领,并掌管总理衙门(相当于外交部)兼任军机大臣。义和团运动中,端郡王是主战派首领,主张联合义和团抗击洋人,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迫于列强压力,将载漪流放西北二十余年。恒懿的二祖父是爱新觉罗·溥隽,13岁时被过继给已故同治皇帝为嗣,并接进宫中大阿哥所(皇储所居之地)抚育培养,后被废为平民。末代皇帝溥仪则是恒懿的堂祖父。
对比慈禧与恒懿的照片,记者发现两人长相酷似。接受采访时,恒懿也告诉记者,“爷爷说,我长得特别像慈禧。因为我的曾祖母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她把亲侄女嫁给我的曾祖父端王做大福晋,所以我身上也有她的血统。”
《我的皇室家族》从1900年写起,一直写到上世纪末。“这是一个皇室家族的百年兴衰史。”爱新觉罗·恒懿说,“我出生于新中国诞生前夕,成长在五星红旗下。我是个画家,从未写过书。但当我看到现在众多有关清宫题材的历史小说和电视剧时,不禁感慨万分。一些不真实的演绎误传至今,令我深感遗憾。又因父亲临终前有所嘱托,自幼便从家族长辈那里得知许多史实和趣闻的我,被一种责任感鞭策着,使我拥有了写作的勇气。”
书中,恒懿将他们家族的一段真实历史内幕展现给世人,她说:“我曾祖父端王在西北流浪二十余年,梦寐以求返回故里只求落叶归根,但终未能如愿。我二祖父被废出宫后,饱尝人间的酸甜苦辣滋味,悲惨的命运令人感伤!封建王朝结束后,封建思想没能立即从人们的脑海中消除,所以,我在书中也想通过我母亲的不幸遭遇,揭露旧社会封建家庭的专横与暴虐。”
此外,书里也写到了恒懿自己在特殊家庭背景下的生活。因家族传统,恒懿从小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学画。小学时,受到过末代皇帝溥仪及其胞弟溥杰的亲自传授,并拜请了胡爽庵(张大千之弟子)、齐良迟(齐白石之子)、高松芦(王雪涛之弟子)为艺术导师。高中毕业后,恒懿与大家一样,上山下乡插队了十年。
“我从1994年开始,断断续续写了十几年。”恒懿说,“那个时期,个人感情上的挫折及生活上的压力,使我在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我一面要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担,一面还要紧衣缩食挤出钱和时间去各地采访……记得有次回京时因囊中羞涩,只得买火车的站票,遥远的路途一直站着到北京……”
真实的“清宫戏”
慈禧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坏
爱新觉罗·恒懿接受采访时表示,真实的慈禧并不像某些文学作品描写的那样,是一个“妖后”。她说,“对于禧太后这个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描写很多,这些描写把很多人的眼睛都蒙蔽了。他们因此就认为,慈禧太后这个人心狠手辣。”
而在爱新觉罗·恒懿的眼中,慈禧太后却是个很能干、很有才华的人。她说,“她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但不是像大家误传的那样,把丽妃剁了胳膊腿塞进坛子里,又毫无理由地把珍妃推下井里淹死。她不可能是这样的人,否则不可能统治大清王朝40多年。实际上,慈禧太后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善良的,你根本看不出来任何破绽。而且她这个人很痛恨洋人,根本不是大家所说的崇洋媚外。当初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还下令‘联拳抗洋’,抵抗洋人的侵略。”
太监在清宫不叫“公公”
恒懿告诉记者,现在国内的清宫戏特别火,可见大家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但火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误区。不少清宫戏夸张了史实,因为剧作家根本没有去好好研究过,他们浪漫化、夸张化或是妖魔化了那段历史。
她说,“真实的清宫廷跟影视作品里的完全不一样,比如有一部电视连续剧——我忘了是哪一部了,提到慈禧太后请大臣一起吃饺子。这在清宫里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老佛爷不可能和任何人一起用餐;第二,我们家里从来没有饺子这个词,我们家管饺子叫‘饽饽’。此外,宫廷里也没有厨房一说,我们管厨房叫‘大撒坦’。我们的卫兵叫‘噶甚哈’,勇士的意思。说这个人非常勇敢,叫‘巴图鲁’。还有,像慈禧太后起床叫‘叫起儿’。”
对于近年大热的《甄嬛传》,恒懿首先肯定了其故事性很强,很抓人眼球,但是同样存在对白语言不是宫里的语言、服饰穿戴的时间不对等问题。“比如说皇后在内宫里面行走的时候,不可能戴着凤冠,因为凤冠只有在大典的时候戴。”
那她们平时如何穿戴呢?恒懿说:“就是便装,梳两把头。怎么可能天天戴凤冠呢,凤冠太重太沉了,天天戴着得累死。还有,戏里把太监都叫成公公了,但其实没有公公这个词,我们对太监都是直呼其名的。比如叫小李子、小刘子,或者直呼他刘二、刘三。而对于德高望重的太监,比如说像李莲英这样的太监,一定要叫‘李安达’。‘安达’是对太监的尊称,在宫里时间久,有地位的太监,我们都得叫‘安达’。把姓搁在前面,李莲英就叫‘李安达’。除了太后老佛爷和皇上之外,没有人敢直呼李莲英。”
末代皇帝的平民生活
溥仪是恒懿的堂爷爷,她称其为“大爷爷”。“出狱后,溥仪已经变成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善良的老人。”恒懿回忆,“有一天,我去粮店买米,见大太太李淑贤用力托着口袋底,大爷爷用力往肩上一抡,背起三十斤面粉就走……”
溥仪经常来家里指导恒懿画画,“母亲就给大爷爷泡一杯用茶叶末沏的茶水,又递给他一支用锯末做的纸烟,一边为他点火一边说:‘您瞧瞧我们这个家,什么都没有!就让您抽这么次的烟,实在不好意思!’没想到大爷爷却哈哈大笑着说:‘咱都是本家人,一家人不讲两家话,没关系,现在家家不都抽这种经济烟嘛,挺好!’”
恒懿说,当时她听了以后,觉得大爷爷溥仪实在太随和了,实难令人相信,他居然曾经是中国末代王朝万人之上的皇帝!
更使她难以忘怀的,是溥仪第一次和他们一块儿吃饭的情景。“当母亲说明家里既没肉,也没鱼,最好的面粉只有小米面时,大爷爷溥仪却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就吃什么!吃饱了就行!’”
对话恒懿
“这本书90%以上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广州日报:相对于现在火爆的清宫剧,书里内容的真实性有多少?
恒懿:真实性有90%以上。首先我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其中的每一个人名都是真的,包括我父亲、母亲和我的另一个母亲的名字都是真的。我去了各地档案馆,查看了大量的档案及历史资料,书里的许多内容来源于此。除此之外,就是听家里人讲的内容。我父亲讲得最多,我是从小听到大的。写书的时候,我还怕父亲说得不对,就把他说的那些故事,对着我查的档案资料,把每一个时间地点都对上。所以,我说这本书90%以上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只有10%是为了串联书的章节而虚构的。
广州日报:这本书分三部分,写了清朝、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哪一部分您最花时间?
恒懿:上部。因为离我越远,搜集资料越难。虽然我听到很多事,但是你不能把听到的就当成事实,你得去采访,采访世纪老人和我的长辈们。采访中,老人们说的加上我查看的历史资料,如果能够吻合,那就证明他们说的是真的。我查档案花了很多时间,因为各时期的档案都堆得很高很厚,我得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地去翻,去看每一个时期的通信往来、电报往来等等。此外,我还采访了我的姑妈、叔叔等长辈,反正还在世的长辈,我都会去问问。
在此过程中,最庆幸的是在阿拉善王府采访到了我曾祖父的经历。原来他被流放以后藏在了阿拉善,没有去新疆。
广州日报:您发的家族照片中,有一个孙连仲将军,他跟你们家族是什么关系?
恒懿:孙连仲将军是我八姑妈的丈夫,我的八姑父。台儿庄战役时,他负责防守台儿庄,跟日本坂原集团激战了九天九夜。日本战败后,八姑父还在紫禁城太和殿代表中国政府受降。
慈禧太后把我们家流放到新疆,但曾祖父不肯去,就躲在了内蒙古的阿拉善。所以,我的父亲和姑妈们都出生在阿拉善王府。姑妈她们都是真正的格格啊,个个如花似玉,就被国民时期西北军高级将领挨个娶走做了夫人。所以,后来很多大战役,我们家人都参与了。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