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仍有大面积的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能否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事关全局。在日前举行的2013全国山杏调研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山杏是改善这些地区生态、促进农民增收的优良树种。
山杏是我国的原产树种,现有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大多分布在“三北”地区。河北平泉县“七山一水二分田”,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记者在这里看到,山杏产业扛起了改善生态和民生的大旗。
全身是宝,山杏成农民增收利器
“在平泉,山杏全身都是宝。” 县林业局局长胡景东如数家珍地介绍,山杏皮肉、果仁可以食用,以前拿来烧火或者干脆扔掉的杏壳,现在有了活性炭产业带动,也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山杏到底能给农民带来多少财富?
“一亩山地可栽100株山杏,收成好的话,一株能收4斤多,按一斤3.5元的收购价计算,一亩地能挣 1400多元。” 平泉县杨树岭镇北地村村支书李兴山算了笔账。
高产才能多挣钱。为提高山杏产量,平泉县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联姻,建立了北林大科研中心、活性炭研发中心,进行延迟花期、优质高产改良山杏栽培等先进技术研究,并建立了以县林果总站为龙头、乡镇农业站为依托、村级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推广优质高产山杏新品种和种植技术。
延长产业链才能挣大钱。通过基地拓展、龙头带动、产业提升,平泉先后建成活性炭、杏仁饮品等山杏深加工企业67家,去年销售收入8.5亿元,带动2万多农户。其中,为使山杏产品进一步升值,平泉还赋予杏壳活性炭产品文化内涵,开发了活性炭装饰画、工艺品和家具净化装饰品。
有市场才能卖上好价钱。平泉建设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杏仁集散地——北五十家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3亿多元。北五十家子镇农民高友说:“背靠市场,我们的山杏特走俏。”
保持水土, 种上山杏后水清了
事实上,山杏带给平泉的财富除了金钱,还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一株山杏到底有多大生态价值?
北京林业大学王建中教授用不可估量来形容山杏的生态价值。他介绍,山杏抗寒耐瘠,在岩石裸露的阳坡、半阳坡,干旱贫瘠的黏土、沙土、砾质土、盐碱土,以及高山陡坡都能生长并形成群落。
中国经济林协会会长张志达认为,山杏是固沙保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特别适合我国“三北”干旱地区造林。专家测算,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阳坡地段,营造10万亩山杏林,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30万吨。
提起山杏的生态效应,农民的体会更形象。“以前逢下雨,山沟里的水都是红色的,退耕种上山杏以后,沟里的水又清了。”卧龙镇官坟梁村村委会主任张树廷说。
扎根成长,需支持山杏产业发展
山杏有如此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却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目前山杏产业的发展,更多处在一个县、一个市的层面上,还未形成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更提不到国家层面。
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原理事长张加延说,当前我国可造林的60%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地方造林难度很大,在适宜地区选择种植山杏,可大大提升造林绿化速度和成效。
“南有油茶,北有山杏。”南方的油茶发展已经风生水起,北方的山杏要真正扎根成长,还需政策给力。
专家们认为,当务之急应尽快制定全国山杏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资金、项目、良种及栽培技术推广等工作。“山杏规划可以纳入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中,作为重点专项来实施,也可以像油茶一样,编制独立的发展规划,用更大的力度来推动山杏产业发展。”张志达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