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园新村社区服务中心,老人在练习扇子舞。
干净整洁的长者饭堂。
干净整洁的长者饭堂。
老人在练习书法。
社区服务中心有专门的麻将室供老人们娱乐。
越秀区农林街东园新村打造文明示范社区
一走进越秀区农林街东园新村,就能感受到它的干净整洁和井然有序,在社区的日间托老服务中心内,老人们围桌而坐制作着手工艺品、打着养生麻将、练着书法,生活丰富多彩。
在这个老年人占近20%的社区,愉悦与充实代替了落寞与孤寂,由内而外的幸福感洋溢在街坊的脸上,再加上近年来该社区基础设施、活动场地等硬件升级的完成,居民自治、公共服务、邻里守望和社区文化等软件机制的健全,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多次被评为省市宜居社区、安全社区标兵和文明社区示范点。
文/记者林洪浩 实习生尹雪帆 通讯员王利平 图/记者乔军伟
老有所乐
长者日托中心活动多样
东园新村社区有32名独居老人,67户空巢老人,过去,社区内的老人想和朋友聊天,只能自己找个空地,独居和空巢老人也只能自己打发百无聊赖的生活。现在,社区的长者日托中心为老人们提供了休息、排解寂寥的好地方。今年6月,长者日托中心、幸福饭堂、残友之家等服务设施正式投入使用。“社区有一个老人,老伴最近生病去世了,子女不放心她一个人就把她带到了日托中心,过来后老人开心多了,现在每天都会来。”东园新村社区主任汤晓萍告诉记者。
东园新村社区为了找到一个可以容纳三四十位老年人的场地,将过去出租的一些物业收回,建立起拥有14个床位的长者日托中心。“之前我们就有星光老人之家,所以现在整个社区有42张床位提供给老人午休,能够满足社区需求。”汤晓萍说。
除了硬件,日托中心还有丰富的活动安排,晨光音乐会、日托影剧院、健身操……家庭服务中心的社工会为老人们提供实时服务。“老人们除了在一起聊天,还可以上健康保健课、做手工,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人定点在这里。”汤晓萍说。80岁的梁奶奶是一名退休老教师,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她每天都会到日托中心练习书法,而热爱讲台的她还会给其他老人上课、教授知识。
老有所食
与中大合作打造幸福饭堂
和日托中心一起打造的还有幸福饭堂,“在幸福饭堂就餐的大都是日托中心的老人,平均每天有26个人在这吃饭。”农林街道办副主任王艳萍介绍,东园新村社区与中山大学北校区留学生食堂达成共识,由居委统一登记订餐、中山大学北校区留学生食堂统一配给,并按照成本价格提供给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社区则为送餐工人提供电动单车,每天中午进行送餐服务。
在饭堂设立前,东园新村社区工作人员参观了其他街道的老人饭堂,许多都是自己建设的,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社区最终选择了由外部资源送餐的特殊模式。“我们如果请人来做,平时的日常维护成本会很高,尤其要长期维持下去的话,而且油烟等问题居民可能也会有意见。但最主要的考虑还是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做老人饭堂,就是要他们吃得放心。”王艳萍告诉记者,“最终决定综合辖区内的资源来打造饭堂,而中大北校区正好在我们街道内,与他们的后勤部门充分沟通后,就达成了为老年居民服务的意向。”
幸福饭堂内部配置了储热设施、15套米白色长条餐桌椅、微波炉以及消毒碗柜,还为每个就餐老人准备了两个饭盒,送餐工人离开时就将空饭盒带走。“每半个月会换一次菜谱,新菜谱都会贴到墙上,还会根据老人家的口味做一些调整。”王艳萍说,周一至五上午送餐风雨无阻,但周末不开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非常倡导老人的孩子要回家看望父母。”
81岁的李老伯是社区老人协会会长,虽然自己没有在幸福饭堂就餐,但身边有困难的朋友让他深知这种服务的好处,“主要解决了孤寡老人的难处。”
为帮助残疾人,东园新村设立了专门的“残友之家”,与社区原有星光老人之家相连,配备全套室内健身设施和残疾人专用康复设施。“现在社区的残疾人大约有78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工们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
居民自治
成功加装电梯
东园新村48栋是有22年楼龄的房改房,8层楼共32户居民,60岁以上的老业主占70%,80岁以上住在7、8层的也有好几户,加装电梯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加装电梯并非易事,只要有一户反对便很难实现。“装一个电梯就要三十几万元,按照不同楼层规格,最多的一户要交7万多元,所以并不是每户都同意的。”汤晓萍说。
之后48栋楼由四位业主代表组成了加装电梯小组,并推选居民程楚安为组长,开始挨家挨户征集住户意见。很快三楼以上的楼层同意加装,二楼的四户业主经过几轮沟通协商后也签署了同意意见,但三楼的两户、一楼的三户业主却迟迟未点头答应。小组多次上门解释、沟通,还通过业主的儿女、同事和老领导进行疏导。终于,用了近一年时间,32户业主达成了一致。
但绝非征得居民同意后就可一劳永逸,联系建筑设计、规划、审计等部门的工作立即摆在了小组成员面前。“有一次老程、老宋到市建筑设计院联系原建筑地形图,返程时遇大雨却不舍得打车,冒雨赶公交搞得最后感冒了。”汤晓萍说。
而施工过程中施工队在居民楼附近搭床、搭厨房、安厕所,由此产生的异味使居民与其发生争吵。组长程楚安跑了十几个房屋中介为施工人员寻找房屋,并为其补贴少量租金。经过两年的不辞劳苦,48栋的加装电梯终于在今年7月通过了市技术监督局的验收。整个过程,从想法的提出、实施到完成,全由居民自己完成,居委会只起到协调与沟通的作用。
王艳萍介绍,东园新村实施社区-片区-楼栋三级自治机制,会定期公布社区协商议事活动主题,居民若对议题感兴趣便可报名参加,到月中或月底就议题进行议事,并最终形成决议,“除了加装电梯,楼道灯管理修复、宠物饲养、公共卫生灯问题也通过居民自行协商的方式得到了解决。”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