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珍藏在南京博物院的错银铜牛灯,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该文物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三部分均可拆卸,无论是使用还是擦洗都相当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的身上背着一个圆形灯盘。该灯通体饰以精细的错银花纹。当时的工匠将银片敲打进器物表面的花纹图案中,再用错石(打磨用的细石)错平磨光,做出飘逸灵动的流云纹,还有龙、凤、虎、鹿穿行其间,使铜牛灯更加精致、华丽和典雅。
汉代油灯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由于没有灯芯,整块油脂直接被点燃时,不仅燃烧速度快而且燃烧不充分,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和大量的黑烟,污染室内空气。而铜牛灯设计出烟道和中空的牛腹,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错银铜牛灯堪称2000年前的环保灯,但它的特点并非孤例。事实上,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在青铜灯具的设计上的确已具备了环保意识。长信宫灯宫女的袖筒、云纹牛灯的双角,都既是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发挥着烟尘导管的作用,这种环保意识和设计领先西方国家一千多年。15世纪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铁皮导烟灯罩,与我国相比晚了1500年,到了18世纪,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干德才改用玻璃罩代替铁皮灯罩。
扬州古称广陵,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与错银铜牛灯同出土的还有“广陵王玺”龟钮金印、虎钮玛瑙印以及镌刻“山阳邸”、“建武二十八年造”等铭文的雁足灯等,这足以证明错银铜牛灯应属于王室器物。汉代宫殿面积庞大,而室内往往光线不足,丰富多彩的灯具正是因此应运而生。汉代灯具不仅造型生动,而且功能合理,错银铜牛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时的书桌一般高三四十厘米,铜牛灯放在书桌上,火焰的高度在70厘米左右,正适合跪坐的人进行阅读。它不仅不会产生恼人的烟雾,而且灯托盘可以360度旋转,牛灯两片半圆周形灯罩可以自由开合,既可以挡风,又可以调节灯光亮度和光照方向,可谓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合一的杰出作品。
文、图/记者 金叶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