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妇女教剧组演员罗钢揉茶。
本报记者 周飞亚摄
一部讲述中国茶政风云的少数民族题材古装剧《茶颂》日前完美收官。热播期间,该剧主创人员携剧重回剧中故事的发生地——云南普洱“边三县”,重访当地的各族百姓,听取他们对该剧的意见,探索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期盼
少数民族同胞更需要展现自我,展现民族形象
澜沧县,景迈山。这里是布朗族的一处聚居地,也是剧中的重要取景地。
《茶颂》创作历时7年,为了深入了解布朗的风俗文化,编剧景宜曾5次上山。每次过来,她都寄住在苏国文老人的家中。苏国文是布朗族最后一代头人的儿子,也是如今的布朗文化传承人。他带着景宜转遍了周围的茶山,向她讲述布朗的传说。
“当年,景老师就趴在这块板子上写剧本!”指着屋檐下的一条木几,苏国文乐滋滋地介绍。
因为剧组的到来,苏国文特意去祭了茶魂。布朗是唯一以茶树为图腾的民族,茶园里种下的第一棵茶树被称为茶魂,是茶祖的化身。苏国文所祭的茶魂,已有千年以上的树龄了。
“茶祖在上,今天,我们布朗族有了第一部自己的电视剧!”苏国文带着景宜和导演王文杰,庄重地祭告。在苏国文眼中,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他已经把它写入了布朗的史书——《布朗族大事记》。
景迈山翁基寨的村民举寨参与了拍摄,几乎个个都是群众演员。拍摄时,寨子里如同过节一般热闹,即使没有戏份的村民,每天都会郑重地穿上新衣服,坐在一旁观看。见到剧组,他们如同见到亲人回家一般热切。
那一夜,寨中燃起了篝火,所有人围坐在一起,观看剧中拍摄于这里的片断。每当看到熟悉的身影或场景,他们中都会发出一阵愉快的哄笑。
“这剧拍得好吗?”
“好哩!”
“哪儿好?”
“把我们的山拍得真漂亮!我住在这里,都没有发现我们的山、我们的寨子原来这么漂亮!”
回话的村民满脸笑容,语气里透着骄傲。
这一切,让景宜深有感触。这部电视剧已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它能在社会层面影响到少数民族的生活,极大增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开始,我只觉得自己是为了创作而走基层,是我需要了解他们;这次回来,我感到少数民族同胞更需要我们来走基层,更需要展现自我。”景宜感到了他们的期盼。这种期盼,是少数民族对繁荣发展的愿望的表达,他们想展现自己的民族形象。
深入
在茶山如何走路、如何揉茶、如何讲话,都得学
“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孩子!”进入一户人家,老阿妈见到王文杰,激动得抱着他哭了起来。《茶颂》拍摄时,王文杰就住在这里,住得长了,感情就深了。
能在一个外景地拍这么久,在电视剧制作中其实颇为罕见。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偏远,拍摄条件不便利,但剧组不计成本,坚持实地取景,尽可能呈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村寨。
不仅如此,景宜还特意延长了制作时间,她要求演员提前20天到村寨里来,以便充分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和把握他们的文化风俗。演员如此,作为导演的王文杰,待的时间自然更长。
“当时制片部跟我说这是浪费钱,但是我觉得这是必须的。好的艺术要从生活中来,在茶山如何走路,如何揉茶,如何讲话,都得学!”景宜笑着说,片子出来后,大家都认为钱没有白花。
“民族题材的影视创作要想成为精品,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要丢掉穿着民族服装的宫斗戏、猎奇和戏说;第二要丢掉影视城,走出旅游景点;第三要让演员艺术团队深入村寨,了解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这也是我们这次走基层的目的。”对于如何创作出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景宜早有思考。
《茶颂》的拍摄,就贯彻了这样的理念。不过,景宜认为离国内最优秀的电视剧还是存在一定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的匮乏。“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但少有自己的作家、导演或知名演员,这使影视剧的创作缺少一个熟悉其文化的整体团队。”她希望各少数民族地区能更加重视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做好准备,为丰富时代文化做出贡献。
交融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傣族的古乐、拉祜族的芦笙、佤族的木鼓和甩发舞……剧组每到一个寨子,都能看到各族最具特色的艺术表演。这些艺术形式,大多已在《茶颂》中得到了原生态的呈现。听闻剧组到来,当时参加了拍摄的表演者们纷纷赶来,兴高采烈地重现一段剧中的歌舞。
各寨的气氛各不相同,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傣族矜持,曾出过傣王的强大民族,仿佛有一种贵族气质;佤族豪放,跳得兴起,硬拉着导演和编剧一起蹦上舞台;拉祜族深情,送别时一路歌唱着送到路边,直至车辆远去,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茶颂》被称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万花筒”,涉及近10个少数民族,此次剧组“回家”,走访的只是其中4个。
跨文化的创作,对主创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他们的主动追求。中国有着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说在经济建设中,东部地区取得了更大的优势、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那么在如今的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的优势与贡献应不亚于此。”因此,景宜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云南这个多民族省区。
而多元文化的和谐交融,则是剧中更重要的主题。作为白族人,景宜比别的作家更深谙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我们生活在多民族的环境里,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人与人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