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中校友在学校门口留影。王辉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毕嘉琪 通讯员/何茹)昨日,广州市第一中学迎来85周年华诞。这所曾在越秀山麓建校,并与二中“对调”校舍的老校,如今已是“一校三区”,并培养出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等杰出校友。据悉,广州市和荔湾区政府今年将斥资8000万扩建一中的初中部,未来该校将建成百个班规模的十二年一贯制“超级学校”。
一中二中曾“对调”校舍
广州一中是广州民国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学校。在校庆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友刘颂豪为校史博物馆揭幕。昨日,有老校友告诉记者,广州一中初期曾在越秀山麓的“粤海楼”建校,而此地正是如今广州二中应元路初中部的校址。民国时期的二中则曾在现今黄沙大道的市一中初中部建校。
为何两所老校校址对调呢?校长吴海洋告诉记者,当年日寇入侵广州后,一中曾停办6年。抗战胜利后,二中已搬到原一中的应元路复校。因为校园被占用,市政当局决定在西关蓬莱路原黄沙二中校园复办广州一中。
一校出人才不仅6院士
育人近百年,广州一中出了林秉南、余国琮、刘颂豪、蔡睿贤、姜中宏、梁栋材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培养出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杨学勤、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乒乓球世界冠军梁丽珍等杰出校友。
回忆在一中的青葱岁月,刘颂豪院士说:“当时班主任的一句寄予让我很难忘,他鼓励我‘要做一个为社会加分的人’。学校的这种教育理念即便是放在当下也不过时”。
吴海洋表示,作为“院士摇篮”的一中,正紧锣密鼓地打造“院士特色课程”。“我们希望研究院士的成长之路,提炼院士的成功元素,分解院士青少年时期的特点,甚至探索小院士到大院士的培养机制,整个探索更多地从人的素质来考虑设计,而不仅是以分数论英雄。”
扩建仍保留民国建筑
据悉,广州一中初中部改扩建工程已在招标,预计两年内竣工。记者从概念设计图看到,除保留俗称“总统府”的民国时期建筑物“一中楼”外,还将建起“一中钟楼”,与毗邻的羊城八景之一荔枝湾涌相呼应。该校的《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个性化网络学习模式探索》信息化试点项目,去年顺利通过国家和省教育部门的课题立项。该课题的主持人吴海洋透露,未来学生将每人手捧一台平板电脑自主学习,这台电子“课本”不仅能放教学动画、电影,让学生做课堂练习,还能将题目难度分类,供学生自选答题,作业提交系统后还能自动批改。实现老师不用走到身边就能为学生“开小灶”。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