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李师傅在修理书包。
一起
在街头巷尾修鞋,曾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时代变迁,街头修鞋匠越来越少,逐渐沉寂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中。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文彬 王娟 本报通讯员 田晓剑
一干20年再也放不下
在惠民县城的大寺商场巷道里,现年45岁的李师傅熟练地接过一双男式皮鞋,锉鞋跟、垫胶皮、涂胶水、钉鞋钉、割胶皮、再打磨……不到五分钟,一整套熟练的流程下来,原来有毛病的鞋,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架用得油光发亮的老式补鞋机,一块用粉笔写有“修鞋、补胎”等内容的广告牌,一只木头箱子里装着皮革、锥子、剪刀和万能胶等工具,还有三把给顾客准备的马扎。这就是李师傅作为一个街头修鞋匠的全部家当。
“我20来岁时,开始带着兄弟一起修鞋,一干就是20年”。谈起补鞋生涯,李师傅说,当初为了揽到更多的生意他们选择赶市集,附近哪里有市集,就赶往哪里,“因为有人的地方才有鞋,有鞋的地方就有钱赚。”
10多年前,兄弟俩定点来到惠民县城大寺商场巷道摆摊修鞋。一些老主顾也主动找他们修鞋,有时候李师傅很忙,他们就把鞋子暂时放在鞋摊上,待修好之后,李师傅就给顾客打电话来取,十分方便。去年,李师傅的弟弟嫌修鞋挣钱少,离开相伴20多年的鞋摊儿,到建筑工地打工去了,但是李师傅说什么也放不下街头修鞋的手艺。
街头修鞋业愈发没落
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气冷热,李师傅都会赶在早上7点半左右出摊,一直忙到傍晚。为方便顾客,增加收入,李师傅增加了服务项目,比如维修雨伞、书包,定制、销售皮带,销售鞋垫、鞋油等。
李师傅告诉记者,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七八十元,生意不好的时候一天只能挣三四十元。“这样的收入,吃饭不成问题,除了孩子的学费,人情往还,有时候还能攒点儿钱。”李师傅说。
“过去补一双鞋是两块钱,现在还是两块钱,这中间人力、物力成本增加了好几倍,收入能不低吗?”李师傅给记者算了笔账,“就拿补鞋机来说,去年买的花了340多元,20年前买才80来块钱。”
谈起修鞋这个职业,李师傅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这个职业了,到街上修鞋的也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居家过日子,哪家没有修修补补的呢?”记者发现专门修鞋的整个街道上有4位修鞋匠。“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多数人已经不再从事该行业,收入太低也是街边修鞋匠稀少的原因之一。”李师傅说。
传统手艺期待新出路
街头修鞋25年的风风雨雨,李师傅也见证了惠民城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他刚到这里修鞋的时候,矗立在附近的德达鑫超市是惠民县城的一景。如今,四周早已是高楼林立,周边的马路变得又宽又漂亮。他感觉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修鞋,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过,面对现在各式各样的鞋业店铺及机器修鞋的竞争,传统的修鞋已经愈发没落。
“我觉得,街边修鞋应该告别街头,走向店面化。正像理发一开始叫剃头,后来美发,现在是发型设计,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现在都说给皮鞋美美容,修鞋就不单单是手艺活了,专业的机器更紧跟潮流,吸引消费者,收入也高。”在附近开鞋店的李老板说,正如司空见惯的品牌消费,一双几百块、上千块甚至几千块的鞋,也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修鞋店。
而对于李师傅这些街头修鞋匠而言,办修鞋店意味着增加投资,一时也难以接受,只得在街面熬日子。目前,街头修鞋匠越来越少,如今逐渐沉寂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中。只不过这份手艺与光彩,正变得日益稀缺。那个属于老辈人的手艺,正随着年迈修鞋匠们的退出或老去,渐渐尘封于历史。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