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饭自然香》在广州水土不服
羊城晚报记者 赵晨
11月1日、2日,香港话剧团的粤语话剧《有饭自然香》将在广州蓓蕾剧院演出。这部讲述上世纪60年代香港人情冷暖的话剧,在香港演出时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但登陆广州却意外遇冷。负责引进该剧的广州广播电视台王平导演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对于票房情况连声叹气,直言“未如理想”。这样的反差让该剧导演和宣传人员都疑惑不解:两地有着相同的母语、相近的文化,为何《有饭自然香》会水土不服?
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大部分人认为,香港话剧团的实力毋庸置疑,该剧导演陈敢权在业界也有良好口碑,但是,广州观众喜好什么题材、话剧在宣传阶段该采用什么手段等等,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飘香米饭贯穿全剧
登陆广州票房遇冷租金太贵票价偏高
《有饭自然香》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60年代的香港,根据香港电器大王蒙伟民的个人奋斗史改编而成,展现了当时香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温情。“我希望通过电饭煲这‘一口饭香’,展现上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那种同舟共济、互相关怀的风貌和人情味。”该剧导演兼编剧陈敢权说。
虽然被指与《七十二家房客》有些相似,但陈敢权认为《有饭自然香》更为实在。剧中,飘香米饭贯穿始终,现场甚至营造出“4D效果”——在演出后台,工作人员会煲起香喷喷的腊味饭。“饭的暖、热、香都是很重要的,饭的香味传到观众那里,会令他们想到回家吃饭的感觉。”陈敢权强调“饭”的深刻涵义:“饭对中国人来说,也代表工作,可以生存。粤语里面的‘饭’,比如‘有米’就是形容有钱,‘长期饭票’代表有好的伴侣可以依靠。”
登陆广州票房遇冷
对于香港话剧团来说,广州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城市。该团最近一次来穗演出是《最后的晚餐》,当时在广州大剧院的小剧场连演三场,上座率仅7成。如今,《有饭自然香》的票房依然不乐观。
该剧去年在香港公演,15场公开演出的上座率均达到了93%,获得巨大成功。作为香港话剧团的艺术总监和该剧的导演编剧,陈敢权接受采访时对香港观众的热情十分动容:“我很感谢香港的观众。”其实在陈敢权心里,广州观众比香港观众更成熟。香港话剧团在广州演出完都会举行座谈会,陈敢权发现,广州观众的发问比香港观众还精准,“比如对于艺术、文本的探讨,他们不是问怎么排练、布景怎么做,而是问深层的含义”。但是没想到,《有饭自然香》却陷入几乎卖不出票的尴尬境地。
租金太贵票价偏高
来广州前,有公司给陈敢权作过调查,结论是:广州观众更喜欢“商业性比较浓的戏”,或者“有明星的戏”。陈敢权则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戏做得好的话,有没明星都一样。我相信一台好的演出一定会吸引观众。”
在陈敢权看来,广州票难卖的原因有二:一是宣传不到位;二是广州买票不方便:“广州的票不像香港或者上海,在电脑上就可以买到。”而负责引进该剧的广州广播电视台王平导演则分析了几个原因:“没找到适合年轻人的宣传方式;场租太贵导致票价太贵;广州人没有看话剧的习惯。”王平曾看过《最后的晚餐》在广州的演出,“人没坐满,但是气氛很热烈”。至于票价太贵的问题,王平表示:“香港人看一场话剧很随便,一场戏200港元左右,相对他们的收入来说很便宜。而广州的场地租金实在太贵,蓓蕾剧院一场3万元、友谊剧院8万元,广州大剧院20万元……所以票价降不下来。”
【观点PK】
在专业人士眼中,《有饭自然香》遇冷是为哪般?广州的话剧观众口味如何?香港话剧团该如何在广州市场杀出一条血路?为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演出公司总经理王炜、广东省资深演出策划人石广生以及剧评人杨小乱。
●问题1:
《有饭自然香》为何遇冷?
王炜:品牌效应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根本原因还是观众的基础群不够大;加上广州和香港文化实际上还是有所不同。另外还要检讨一下宣传的策略是不是不够,市场定位是否准确。
石广生:宣传有问题,我做这行的,都没听说这剧要来广州演出。简单来说,就是炒作得不够,话题性不强。应该让观众产生观看的冲动,至少有一种好奇心。香港话剧团在香港做得好的节目,在广州一定能找到观众。
杨小乱:在广州,观众看演唱会花个一两千块都很舍得,但一两百块看话剧就会考虑很多。这部戏有浓厚的怀旧气息,而现在看话剧的观众在20-40岁的年龄段,他们可能需要更多吸引他们的东西。
●问题2:
广州话剧观众结构如何?
石广生:主要是中青年,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消费习惯或者有文化需求的群体。广州观众想看到名角、名剧、名导演,这是一种保障。如果是比较前卫的、有话题的,即便没有名演员也可以,但要看你的销售技巧。
杨小乱:广州本地人可能会更加务实一些,他们希望在话剧里面能看到明星或者名导。其实陈敢权在香港是非常有名的,但来到广州可能名气不如林奕华。
王炜:广州文化艺术消费的主体都是年轻人。如果作品不针对他们,那就可能票房不佳。
●问题3:
香港话剧团该怎么改进?
王炜:他们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的不同状况,包括市场状况、成本结构等。我们的观众大部分是普通民众,作品必须借鉴娱乐节目或娱乐项目的经验,去符合观众的需求。现代人进剧场更多的不是为了欣赏艺术,而是关注自己的生活,找到情感共鸣。
石广生:这需要一个过程。要坚持,品牌的东西是靠坚持出来的。建议用足够的前期时间做宣传和推荐,演员或者编剧完全可以提前来广州,做一些讲座或者跟媒体见面。我觉得适当的名导名演员搭配也是可以的,名人效应嘛!
杨小乱:香港话剧团每年都来一两次,但他们带来的作品并没有进市场,没有做推广,很多观众想买票都买不到。建议他们经常过来做演出,凭借优质的节目形成好的口碑,扩大影响力。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