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青年叫王曦,云南老知青。1968年刚满20岁,怀着格瓦拉一般的骄傲,在缅甸的热带丛林中进行了15年的战争生涯,是那群“中国格瓦拉”的幸存者。
2 缅甸共产党在中缅边境孟古建立了东北军区,为支援这支武装,有成千名中国知青到缅甸从军。
3 新兵队里没有一个缅甸人,但后来才知道,缅共不仅有“知青旅”,而且每个营还各有特色。303特务营,老高三知青较多,都颇有书香子弟风度; 3031营,华侨知青和昆明知青各半,昆明知青中又以在瑞丽下乡的知青为主; 3032营,大多数都是初一至初三的四川人; 3033营的昆明知青长年累月钻山沟打游击,都是老兵油子,被称之为“痞子营”。
4 娘子连的百十号小姑娘,最让王曦自叹弗如,要么抬着伤员,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高射机枪,和男人们一样冲锋在前。在缅共的历次战役中,都是知青连队打头阵,牺牲前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创造了一个个“黄继光”般的英雄传奇。
5 1970年12月底,中断了三年多的中缅两国外交开始有了恢复迹象。知青们尴尬地发现,阵前的奈温政府已被中国接纳。
6 缅共为每个献身者出具了一张类似“革命军人身份证”的证明文书。王曦将这张证明文书寄回家里,果然起了些作用。图为缅共出具的“革命军人身份证”的证明文书。
7 九·一三事件之后,国内的知青政策也开始松动。滇缅路上,老知青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冲在异国一侧小路上独行的王曦喊道:“喂!替别人当炮灰的同胞们,回头吧,我们有救了。”在缅甸从军的中国知青们也开始有了松动。但王曦和百余坚定分子们却留下了,在雷门伏击战中,他还荣立二等功。一年后加入缅甸共产党,并提了干。
8 在前线待了15年,在缅共人民军,王曦历任炮连战士、营部文书、连指导员、缅共五旅政治处干事、五旅作战参谋、042部队政委、68师教导队主任、68师保卫处长等职务。官越做越大,但王曦对前程却越来越灰心。
9“文革”结束后,中国不再对缅共给予支援,知青因为自愿输出革命,失去了中国国籍。
直到1980年,国内才开始正视这些问题,王曦哭了,如同无人认领的孩子找到了亲娘。1985年,王曦抱着两岁的儿子,用一个月的时间流浪到了萨尔温江以西的九谷,在中国边境畹町镇,花二十元钱买了个假通行证偷渡回国。1985年的王曦全家福照片。后排居中者为王曦。
10 1985年5月,王曦终于重新拥有了国籍、户口和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顾不上喘息,他便拖着35岁的战争残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开始了新一轮拼搏。
的奇特人生
□赖铭山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