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1280枚金牌的背后

2013年10月29日08:34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1280枚金牌的背后

斗门体校游泳和水球项目的训练都需要借用霞山公园旁的公共游泳池来进行。

  南方日报记者

  王荣 摄

  世界赛5枚、亚洲赛28枚、全国赛213枚……总计1280枚金牌。这是一个区级体校斗门区少年业余体校所取得的惊人成绩,堪称区级体校的标杆。

  日前,斗门区少年业余体校(下称“斗门体校”)举行“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揭牌仪式。这已是该校连续3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年)获得此殊荣。

  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些辉煌背后,也夹杂着一座体校的各种酸楚——在过去30多年的办校历程中,斗门体校一直在“漂泊”,可谓居无定所。在斗门体校,除乒乓球外的所有项目场地都需要向外界租借的现实状况,硬件设施的缺乏,学生培养体系的滞后,师资力量的不足成为了摆在斗门体校面前的现实难题。

  硬件匮乏

  这些战绩背后是几乎所有项目场地都需要租借的现实状况。

  1979年成立后,斗门体校一直处于漂泊状态,除乒乓球外,其他场地和公共服务设施都要向其他学校租借,甚至连一条跑道都没有。

  从斗门区政府出发经过朝福路转入旭日街,往前步行约200米就来到斗门少年业余体校。学校给人直观的感觉是某家民房改造而来的民营教育机构,简陋的外表,略显残旧的上世纪70年代建筑,让人很难相信这是连续三届获得“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的教育机构。

  谈到荣誉,以刚闭幕不久的第12届全运会为例,共有12名珠海斗门运动员代表广东省队参加田径、皮划艇、赛艇、水球以及激流回旋5个项目的角逐,共获得5金1铜的战绩。而截至目前,斗门体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各级比赛中取得金牌达1280枚,其中世界赛5枚,亚洲赛28枚,全国赛213枚。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区级的业余体校而言,称得上辉煌。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些战绩背后是几乎所有项目场地都需要租借的现实状况。1979年成立后,斗门体校一直处于漂泊状态,租借的是其他学校场地和公共服务设施。“除了乒乓球可以在校内训练外,其他的项目场地都在校外。”作为副校长,冯炳友坦言皮划艇和激流回旋要到7公里外的白藤湖上练,田径要借用斗门实验小学的操场练,游泳和水球要借用霞山公园旁的半个公共游泳池训练。实际上的校园面积只有1200平方米,除了乒乓球训练馆和篮球场外,连一条跑道都设置不了。

  目前,斗门体校属于财政全额拨款单位,隶属斗门体育局管理。主要设置有田径、游泳、水球、皮滑艇、乒乓球、激流回旋等6个项目,全部实行“吃、住、学、练”四集中的培养模式。体校有110多名“四集中”学生,以及部分“走训”形式学生。

  “在井岸附近的学生,我们让他们选择‘走训’形式,借读在实验小学、斗门一小等学校。”提到走训形式培训冯炳友略显无奈。

  “体教”结合遇瓶颈

  12名文化课教师(其中包括两名分管领导),共教7个班,每位老师需要同时教3门课程以上,并且同时带3个年级。

  提到文化课的师资现状,李强的班主任李老师很无奈,“体制规定学生人数决定了教师人数,所以每个文化课老师压力都非常大。”目前,李老师共教语文、历史、政治3门课程,兼带三个年级,以及一个年级班主任。

  全校设置7个课室,空间30平米左右,没有多媒体教学,7个年级各占一个课室,还有不足50平方米的阅览室,设备简陋的实验室。这样的教学硬件配置,很难令人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与斗门体校联系在一起。

  “我在省队、国家队时也认识不少各地的运动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比我们体校条件更差的,我们算是从条件最差体校出来的冠军。”说到母校,刚在全运会上两夺金牌的黄茂兴苦笑应答。

  “其实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愿意把孩子送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毕竟相比其它学校,我们的师资力量确实缺乏。”一位文化课教师告诉记者,体校学生的文化成绩是一个绕不开的槛。

  由于条件限制,让像斗门体校这样的“数据大户”在对外招生上都显得困难。据了解,在斗门体校学生中,超过九成是斗门本地学生,斗门区以外的学生,大多选择条件更为优越的珠海市体校。

  斗门体校校长吴宇飞表示,斗门体校一直以来都坚持体教结合、内外兼修的原则,体校学习当然是以体育训练为主,但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学习文化不仅让学生可以在训练当中增加思考,提升体育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未来人生负责。

  学生担忧就业难

  珠海本地有很多大学资源,可以尝试让部分高校作为试点,接纳体校生继续学业与项目培训,或者优先录取体校生。

  “省队没办法进去了,我想训练结束后就回到原来的学校继续读完高中然后找工作。”谈到自己的职业出路,水球队队长阿辉意识到自己将来的路并不容易。今年17岁的阿辉是珠海一家理工学校高二的学生,电器专业的他原本与水球项目毫无关系。初一的时候,由于熟悉水性、身体素质较好,教练李桂荣把他挑选到体校进行水球项目专项训练。在过去三次的省水球队挑选中,阿辉均以落选告终,由于年龄限制他基本与省队无缘。“身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谈到落选省队,阿辉喃喃自语。完成接下来的省运会赛事后,他将会回到原本的理工学校完成剩下的学业。

  “现在人员增多了,而工作岗位有限,工作确实难找。我们体校现在能做的是尽量推荐一些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毕业生到学校工作,但很多都是临聘的。”对于爱徒将来的去向,李桂荣希望把阿辉推荐到内地一些成人组赛队,让他继续从事项目训练,以此谋求以后的职业发展。“体校生如果很优秀,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会被选调到市、省或者国家队。”李桂荣告诉记者,以水球项目为例,每2至3年,该项目都能为省队输送1至2名运动员。而如果到高中阶段都没有走上专业体育道路的学生,就只能通过参加普通高考、体育单招考试或高水平运动员单独考试被输送到体育院校或体育专业。

  “问题就在于,水球这种项目并不是每个大学都开设的项目,这让像阿辉这样的运动员非常吃亏。”李桂荣一针见血的指出,体校生的培养体系需要完善,体校生的后续学习难以获得保障,大多学生无法完成文化课的学习,以至于被迫过早就业。珠海本地有很多大学资源,可以尝试让部分高校作为试点,接纳体校生继续学业与项目培训,或者优先录取体校生。

  ■动向

  建新校区遇资金缺口

  为改变斗门体系硬件的尴尬,斗门区在2011年底动工建设斗门新体校,校址位于城南白藤七路南侧,占地面积51555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田径场、室内游泳馆、赛艇、运动员宿舍等17项。按照计划,新校区建成后,斗门体校再加大招生力度,将现在100多人扩招至350—380人之间,可以接收更多珠海西部地区生源。

  记者在项目工地了解到,新校区动工接近两年但工程进度显得颇缓慢。斗门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斗门区委区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仍有不小的资金缺口,以至新校区工程迟迟未能完工,希望社会各界给予支持。

  南方日报记者 崔汝枝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