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新思路打造水上家园(权威论坛)

2013年10月30日03: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新思路打造水上家园(权威论坛)

图①:日本著名建筑师菊竹清训设计的海上都市塔状社区效果图。

  东京森美术馆供图

  图②:荷兰阿姆斯特丹艾瑟尔堡漂浮社区。

  马斯—罗默设计事务所供图

  图③:一家公司“漂”在英国泰晤士河里。

  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制图:张芳曼

  国际上关于水上家园的现代化、多样化探索,是对基于陆地的传统城镇发展模式的突破,为未来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路径。既适应当代生活需求,又与生态环境共生,已成为现代水上家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据联合国2011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2050年世界将新增45亿城镇人口,这意味着在居住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增加约28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对急剧增长的城镇人口对于居住空间的刚性需求和土地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气候条件恶化、海平面上升、洪涝水患严重等问题,许多国家开始探索水上家园的创新模式。

  主要功能可满足水上生活、休闲度假与办公,并兼顾一些涉水生产研究实践

  水上家园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有:依托于江河湖海岸、近海、公海的水域空间或者低洼两栖地区,建造(半)固定式、漂浮(岛)式等水上人居环境。水上社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水上生活、休闲度假与办公,兼顾一些涉水生产研究实践(如海洋能源利用、海洋水文与灾害监测、海洋医学实验、水产研发);此外,还包括临时性避难、自由贸易服务等功能。

  水上家园类型多样。从造型风格来看,有传统船屋型、现代明快型、仿生流线型、生态综合型等。从规模来看,可分为三类:小尺度的水上家园,承载的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为居住或休闲度假,对于陆地的依赖性较强;中尺度的水上家园,由多个居住单元以及服务设施构成,可容纳上千人;大尺度的水上家园,包括水上漂浮“岛屿”、海洋城市,能承载多样化的功能,能不依赖陆地而自给自足,可容纳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如果从空间布局来看,水上家园有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分散式常用于尺度规模相近的水上单元的重复布局,其间以浮动栈桥或者岛路相连;集中式则是在一个完整漂浮基础上承载所有社区功能。

  荷兰规划学者莱特格·格拉夫等认为,经久不衰的水上家园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约土地,使地球表面水域的空间与资源价值得以合理利用。世界上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大多位于滨水/沿海地区,约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内。在本世纪末,沿海地区的人口将可能达到人口总数的75%。如果对地球表面海洋总面积的0.8%进行开发,即可满足未来增长的人口对居住空间的需求,还能使城市周边的耕地得到保留。

  第二,降低能耗,节约能源,改善沿海区域生态环境。滨水城镇,尤其是人口集中的发达地区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热量和废弃物,对沿海生态系统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在其周边海岸带建造生态的水上家园或水上城镇可以利用陆地城镇产生的废弃物,吸收其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多余营养素,维持生态平衡;同时积极整合水产业、海上农业与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水质、增加食物和能源供给,达到自我循环,不仅可以保护沿海生态系统,还可以将剩余的能源补给陆地城市。另一方面,大面积的水能够调节水上家园中的微气候,使得水上建筑的能耗比陆地建筑的能耗要低,加上简易的节能环保措施大约能降低能耗60%。

  第三,飘浮的水上家园能够减少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涝灾害风险。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合作委员会(IPCC)2007年所发布的相关报告称,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伴随而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海平面上升将对滨水沿海自然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水上家园对于这些气候变化导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积极应对海平面上升而导致的灾害问题或者潜在风险。

  新型水上家园与原有城区互动发展,但大多面临成本和技术挑战

  水上家园的图景并非“海市蜃楼”,人类很早就在水系发达、地势低洼的滨海地区建造类似的家园。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就是一例典范,它原本是由地中海北岸100多座小岛组成的岛屿群,自公元5世纪中期,为躲避战争迁移至此的难民在岛屿的低洼处打木桩、填土、铺石板,然后在上面盖楼房,留出河道作为交通与贸易通道。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原来是阿姆斯特尔河周边的一片芦苇湖沼,12世纪开始不断有人围地,从大海中获得定居空间,建造方式大致相似。

  但是,这些传统水上城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了环境与社会等诸多的问题:许多老建筑因基础结构被腐蚀而下沉, 地基下陷与海平面上升导致水患严重;随着人口与交通的聚集,水质环境每况愈下;此外,交往空间与现代公共设施匮乏。

  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荷兰政府率先提出了“人水共生”的观念,替代原有“与水抗争”的思想,新型水上社区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与远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代尔夫特市将一些内河泄洪区水面像陆地上的地块一样进行出售,鼓励两栖住宅的商业开发。这些住宅在洪水入侵或者涨潮时可以自由浮动,也可用作临时性的避难场所。港口城市鹿特丹则利用约1600公顷的废弃港口水域,在未来20—40年建造6000个生态漂浮住宅以及各种新型的功能设施,能够与原有城区互动发展,并激活原有的水上交通网络,缓减了原有城市居住与交通的压力。

  这些新的水上社区项目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围堤造水田和通过运河水闸建构良好的水网及其防洪排涝体系。然后,在限定区域内的水面上建造半固定建筑,即单体建筑物可以沿固定河床的柱子上下浮动或者建造在漂浮的平台上,建筑材料可循环使用或使用易于加工的钢木等,其内部设施更加人情化、现代化、生态化,将陆地建筑的阳露台、中庭等交往空间融入其中;并采用装配式的建造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这种模式被荷兰学者称之为围海造地“2.0版本”,主要适用于内河或者低洼区域,对于风浪、洋流的规避相当有限。

  东京临海副都心(也称为御台场)作为日本东京湾规划的一个实例,对滨水都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副都心占地约400多公顷,居住人口6万多人,距离东京都中心6千米,呈海上飞地模式,主要通过高速道路湾岸线、跨海彩虹大桥、水上观光汽船等方式与城区相连。

  东京临海副都心案例值得借鉴的是:其一,该岛主要由城市垃圾填海而成,极大地降低了造岛的经济与环境成本;其二,城市功能是综合的,自1995年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已发展为集度假娱乐、国际展示会议、信息办公和居住为一体的海上社区;其三,为体现公共性与亲水性,建造了海滨公园、富士电视台本社大楼、科学未来馆、船舶博物馆等一系列滨海特色的公共文化场所与著名景点;其四,建立多样化的防汛防台风措施,包括防波堤、自然型河川计划、防灾道路、建筑物自身防台风抗地震技术、城市灾害预警与对策系统等。如今,这一海上人工岛已经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到日本观光的必到之地。

  以上两种水上社区的共同的特点,就是与临近的既有城区互补协同发展。除这两种模式之外,近20年来,一些国家还在探索外海或者公海上的漂浮社区,提出各种新型、生态水上家园的设想,但是大多面临共同的挑战:建造的成本以及技术上的集成衔接问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