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纳污河变身风光带(绿色家园)

2013年11月02日02: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纳污河变身风光带(绿色家园)

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一隅。

  长春高新区管委会新闻中心供图

  长春地处北国,降水并不丰沛,不临大江大河,是资源型缺水城市。

  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灵。长春近年来投入巨资,将污水横流、生态恶化的垃圾场改造成国家湿地公园,努力将90%是城市污水的纳污河道整治成为风光带。水,为长春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增彩润色。

  生物降解

  垃圾场化身美丽湿地公园

  在长春高新北区,北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近12平方公里,九曲回荡,有如江南。自去年7月开放以来,游客人次已近百万,并承办了首届长春国际啤酒节和草莓音乐节。

  2009年前,这里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生态恶化。占地26万平方米的金钱堡垃圾场,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堆放达240万立方米,未采取任何防渗措施,对周边地表水及地下水均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地势低洼,伊通河、东新开河、北郊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污水在此汇聚,成为城市泄洪区、排涝区、水灾频发区。家住附近太平村的胜文君老人回忆说,那时经常“小雨上炕,大雨上房”。

  长春市投资30亿元,自2009年开始治理北湖。建设过程中,通过生物降解技术处理了240万立方米的垃圾。

  湿地公园分为“外河”、“内湖”两部分,巧妙实现了生态保护、河湖分治的原则。“兼顾景观需要的‘外河’区工程达到了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伊通河北段防洪工程技术负责人刘廷来说, “内湖”区则创造性地运用“开湖叠山”概念,构建出“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优美景观。

  踏入北湖湿地公园,一路小桥流水、水烟缭绕,芦苇、茭白、香蒲、荷花等各种水生植物摇曳多姿。“这些水生植物,对北湖水质可以起到净化作用。”北湖湿地公园管理局党支部书记邵凤双说,他们还通过人工湿地的补水,保持湖水的流动性,通过设置喷泉增加水体的含氧量,沿主河道开充氧船,给水体充氧。

  据介绍,除了北湖湿地,长春市将结合新开河治理,实施西北部湿地恢复工程,建设400平方公里左右的湿地、草场和芦苇荡。

  生态治河

  纳污河道治理重生态重绿化

  伊通河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18.75公里河道流经长春市区,这一段河道丰水期上游宽100米,下游宽140米左右,被称为长春市的“母亲河”。河道也承担着长春市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重任,近年来一直是长春市环境治理的一个重点。

  长春市环保局水资源管理处处长潘军说,“长春市区的伊通河名义上是河,实际上是一条纳污河道。因为伊通河上游的新立城水库是一座平原水库,水要靠多年积攒,还要给城市供水,不经常放流,所以市区河道里面90%的水是城市污水。”

  伊通河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过去伊通河治理主要是防止洪涝灾害,现在理念改变了,变得更加注重生态。原来河两侧的池塘一般填死,现在则保留开发,能够涵养水;原来上游水库放水主要考虑防洪,现在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定期放水,让河水流动起来;原来河两岸的花木少,现在增加了黑松、金叶榆丁香、木绣球等20多种花草。

  走到伊通河繁荣路桥东侧新建起的湿地园,大片的枯黄芦苇随风摇曳,闪出清澈的水面。长春市绿化管理处副处长康富军说,这里原来是有70余年历史的长春自来水厂废弃沉淀池,改造前是一片烂泥塘、荒草甸子和垃圾场。去年4月份他们进场改造,8月份建成开放。该园占地面积14.3万平方米,共种植树木44种,水生植物30余种。投资达1300多万元。

  附近居民方先生正在园中木栈道上漫步,他说:“看到这么好的自然环境,我几乎天天来散步健身,这么大面积原生态的芦苇荡很难找啊。夏天芦苇青青,秋天芦花飞雪,天暖和的时候这里还有野鸭子呢。”

  “改造当时也有争议,芦苇保留还是不保留,有不同意见。现在看来保留下来好,处理得挺成功。”长春市绿化处管理科科长王凯说。

  随着长春绿色宜居森林城建设的全面启动,伊通河综合整治已经列入全市民生行动计划。未来的伊通河将建设南溪公园、境静园等多个生态景观工程,将其打造成风光带。

  生态净水

  通过人工湿地保护饮用水源

  伊通河上游的新立城水库和饮马河上的石头口门水库,是长春市的饮用水源地。潘军说,近年来,长春市在这两大水库的上游及河流入库口附近,大面积栽种水生净化植物,用生态手段净化水源。

  刘廷来介绍,由于雨水流经农田,汇入河流时含的氮磷钾等可能比较高。自2007年开始,水利部门在两大水库及入库河流上游比较平坦、开阔的区域,建设生态治污湿地,有效拦截和削减进入水源地的污染负荷。“这些区域大都是河道两侧及库区水位波动区,不和农民争地。”

  据介绍,石头口门水库已在库区上游饮马河、双阳河、岔路河等入河口区,建设了2000多公顷湿地,栽植芦苇、荷花、香蒲和芡实等。新立城水库在库区上游伊通河、伊丹河及库区周边加官河、新兴河等入库口附近栽种净化植物,面积达1050公顷。

  湿地为何成为生态净水的重要手段?潘军告诉记者,污水处理后,按照排放标准是达标了,就地表水水质标准而言可能还不达标,存在着“标准差”,需要采取生态治污措施进一步治理。污水处理后的最严格排放标准,要求COD(化学需氧量)含量低于50毫克/升;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较差的Ⅴ类水,也要求水中COD的含量低于40毫克/升。也就是说,污水处理后排放标准的上限还达不到地表水标准的下限,这就需要通过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

  今后,长春市将继续做好“水文章”。根据规划,城市西部的串湖,城市中部的伊通河,城市东部的新开河、雾开河将进一步进行治理,并加快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用处理后的中水逐步使城市水系充盈流动起来。

  “水不多,更要珍惜,要让有限的水发挥作用,让水为长春绿色宜居森林城市增彩润色,为生态文明建设画龙点睛。”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