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王的女人,“印”象精美

2013年11月02日03:16    来源:长沙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王的女人,“印”象精美

西汉“曹 ”印。 均为市博供图

“妾 ”白玛瑙印印文。 女 巽

  记者 石月 通讯员 王文彬

  对于长沙考古界来说,西汉三位女性一直是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对象。其一是享誉海内外的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其二是长沙王后“渔阳”墓主人,这其三就是被业界认为是长沙王后或者妃的曹女巽。考古专家们在她们的墓室里,发现了角质印、玉印、玛瑙印等大量珍贵文物。

  有文章称秦朝以来,天子之印谓之玺,传国玉玺是政权的象征,那么皇后以及王妃们的印章又有何用?王的女人为何会有私印?记者昨日在长沙市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中见到了曹女巽墓出土的3枚印章,这3枚印章制作考究,字体精美,属汉印典范,而其中两枚稍有磨损,研究人员认为是曹女巽生前所用。在这些印章背后,真的有美人心计吗?

  辛追用的是角质印,她用的是金丝白玉印

  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有“妾辛(追)”角质印一枚,考古工作人员通过对2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有“长沙丞相”、“侯之印”和“利苍”三枚印章。

  3年后,考古人员在咸家湖陡璧山1号墓中又发现了3枚印章,这3枚印章内容为“曹女巽”和“妾女巽”。不过这次发现的玉印,与利苍印相比,规格要大,和角质的“妾辛(追)”印相比,质地和规格都在其上。“曹女巽其人很可能是诸侯王的近亲或妻妾,说不定就是定王(发)妃。”在由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撰写的《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女巽墓发掘简报》中称。

  记者在市博文物库房见到,这3枚让考古工作人员激动不已的印章被摆放在锦盒中,均相当于记者的大拇指指甲盖大小。阴刻鸟虫篆体白文“曹女巽”二字两枚印章规格不同,小者印面边长1.85厘米,白玉质地,钮上的穿中系有一根由多股黄金丝扭结成的系带。据了解,它与墓主的牙齿、头发等遗物一同出土,因此专家推断这应当是充当“饭琀”置于墓主口中的。“印章四边均有细微磨损,边角稍有磕破,金绶尚存,由此可见她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玉印,并非明器。”有专家称。而较大者采用半透明的白玛瑙制成,印面边长2.3厘米,大致符合了汉代一寸的规格,是一件标准的方寸汉印。这枚玉印保存非常完好,印面平整,印纽光洁照人,印文又与玉印一模一样,均为“曹女巽” 二字,因此它可能是一枚仿制金绶带玉印制作的随葬明器印。

  另外一枚则有阴刻篆体白文 “妾女巽”字样。无独有偶,在辛追墓中,也有“妾辛(追)”字样的印,为何要自称为“妾”呢?据了解,古代有“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汉代男子称臣,女子称妾似乎是通例,在汉印中则是官员和具有一定地位的男性和女性的谦称,那时皇后在皇帝面前也自称臣妾。

  汉代美术字,笔画里面可以飞出鸟

  印章上的字体为何叫鸟虫篆体?长沙市博物馆张海军表示,鸟虫篆又叫做鸟虫书,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吴、越、楚、蔡等地的一种特殊字体。古文字学家曹锦炎称:“所谓鸟虫书,是指在文字构型中改造原有笔画使之盘旋弯曲如鸟虫型,或者加以鸟形、虫形等纹饰的美术字体。”这种字体多为贵族王室用来标示器物主身份之用。最为著名的越王勾践剑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便是采用的这种书体。

  细看“曹女巽”两字还真有鸟虫的灵动!长沙市博物馆李梦璋为记者分析道,例如“曹”字上部“東”中央的“田”形,将中央两笔略微勾画为飞鸟的翅膀,中间填粗成为鸟首,尾端减弱为鸟尾。寥寥数笔便将一只鸿雁表现了出来。而“東”上部的雕琢更为奇巧,两侧外向的立鸟相互背靠,造型与战国楚墓中的虎座凤鸟架鼓如出一辙,“真是构思巧妙,生动灵活!”

  纸张未出现前,印章加盖是保密措施

  据介绍,在纸张还未出现前,使用竹简作为书信的人们曾经使用印章作为保密措施之一。简牍文书由多片竹简或木片用绳系连而成,最外面稍宽的那片叫做“检“,一份文件卷成一卷后用细绳捆扎,并将绳结置于木质的封泥匣中,再放入粘泥,且在粘泥上加盖印章,显出印文;然后再写上收文者,文件才算制作完毕。这是一种设计得非常周到的文件保密措施。

  先秦时期,印章已经是一些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人常常随身佩戴表明身份的印章。无论是官印、私印,印章是古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信物和凭证。而在曹女巽的墓中,同时出土了钤有“长沙(尉)丞”字样的封泥,这说明墓主人与汉诸侯长沙国王府关系密切,有关专家甚至根据汉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推断,曹女巽出自平阳懿侯曹参家族,不过这些印章背后或许存在的“美人心计”的谜题,还有待专家们来解答。

  互动

  拨打本报热线96333,

  和文物“亲密”接触

  本报讯(记者 石月)看“市博翻箱底”系列报道感觉不过瘾?想和宝贝们亲密接触?想了解文物保管的背后故事?今日10时起拨打本报热线96333,就有机会参与于11月8日9∶30在长沙市博物馆举办的“我和文物零距离”探宝活动,幸运读者将有机会近距离观赏馆藏文物,同时有机会与文保专家现场交流,听他们讲述文物保管和整理的各种故事。

(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