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013年11月02日12:22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阿布

  《雕虫纪历》(1930—1958),一本泛黄的薄薄的小册子,陪伴我二十余年了。它是诗人卞之琳(1910—2000)的自选集,1979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是上大学时在旧书摊上买的,原价三毛八分钱,而作为穷学生的我掏的仅是一个零头——八分钱。

  我依然记得当时看这本书时的最初感觉,像是触摸到了淡雾中的一抹嫩绿,心头中怦然一动,麻酥酥的,悠长,又觉得不知所云。总之,这种异样的感觉是年少的我以前所从未有过的。

  卞之琳经历颇丰,命运多舛。1929年,这个江苏海门的乡下孩子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秋冬开始写诗。此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得其赏识,并受到写了《死水》以后的师辈闻一多本人的熏陶,与同窗李广田、何其芳交往密切。毕业后,他教书译文。1938年,到了延安和太行山,曾在鲁艺任教。1940年,执教西南联大,1947年,赴牛津大学做研究员,1949年,与戴望舒一同回国。上个世纪50年代,他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运动,但遭到不公正批评,直到1958年终止写诗,专注于翻译与研究。“文革”期间,属于“陪斩”之列。

  卞之琳不是一位多产的诗人,诗的篇幅也都不长,大都是短诗,有的不过寥寥数语。正如在《自序》中所说的那样,他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诗的规格本来不大,偏又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结果当然只能出产一些小玩意儿。但是,这些小玩意儿的产生,对于制造者来讲,可谓冷暖自知,甘苦自明。在《自序》的最后,他深情地说,把自己的诗交付给读者,交付给时间,像交付给大海。

  1935年,应同窗好友李广田之约,到济南省立高级中学执教一年,1936年暑假,辞去济南省立高中的教职,回到北京。当时的省立高中位于杆石桥西头路北,与“省立一中”相邻,而李广田执教于一中。正是在济南期间,1935年10月,卞之琳发表了《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短的四句诗,引发了持续近八十年的关注与争议,朱自清、朱光潜、李健吾等涉与其中,甚至出现作者以为然而读者不以为然的局面。卞之琳自称,《断章》只是一首诗的一段,只是当时的一种心情,没想表现什么,人们注意它,也只是一种意会。

  我以为,《断章》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在喜悦里还包含惆怅与无可奈何的命定感,是卞之琳写给自己终生的刻骨铭心的恋人张充和的言情诗。

  《寂寞》是卞之琳的另一首代表作。“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年轻时,对这首诗我常常茫然不解。而今,我有些懂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地读懂了诗人的心。我诧异,在当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何能有这么沧桑的心?为何能够对生命与死亡、对时间与空间、对瞬息与永恒、对人生的甘美与悲苦有如此真切的感受?

  二十多年了,就像永远忘不了自己的青春一样,我永远忘不了当年读卞之琳先生的诗的最初的感觉,相反,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一切越来越清晰了起来,就如同一盏愈拨愈明的烛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