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连南城西村走出村民自治新路

2013年11月06日08:48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连南城西村走出村民自治新路

  在刚过去不久的重阳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城西村的老人们看大戏、吃大餐、收利是,过得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沉浸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这是该村村民自治与文化习俗相融合,村庄事情村民来做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城西村各自然村依据当地的习俗,先后自发成立了接龙桥村阳光理事会等5个村民自治组织,积极组织乡里乡贤参与新农村建设,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3万元、全村道路100%硬底化、全村100%村民参加城乡医保,将数百年来城西人“同住一条村、同饮一井水、总似一家人”的传统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新时代“幸福城西”的建设中。

  策划:黄津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梁尚龙

  特约通讯员

  房春华 陈昕

  黄海燕 房丽谨

  文化习俗滋生村民理事会

  三江镇城西村位于连南县城西郊,总面积6平方公里,下辖梅村、盛平、南钟、永接四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911户、3591人。城西村历史悠久,是三江城所在地,现仍有战国、东晋、南朝等历史遗迹。不少城西人是清康熙年间驻守三江居住下来的官兵后裔,他们崇文爱武、勤学好思、友善和睦,蕴藏着多元、深厚的移民文化底蕴。

  近年来,城西村各自然村依据当地的习俗,先后自发成立了南钟村尊老爱贤会、梅村老人协会、中心街文化中心管理小组、盛平村尊老爱幼理事会、接龙桥村阳光理事会5个村民自治组织。

  “这些理事会有着不同的职责分工,负责组织本村各种民间活动开展。”城西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光星表示,虽然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有的重点服务好老人,有的重点开展文化活动。但这些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伴随弘扬崇文敬老精神、群策群力建议文化室的过程中产生,各自然村的文化室建设资金全部由理事会出面筹集,基本上不用村委会“担心操劳”。

  村民理事会姓“土”为民

  “这些理事会、协会的成员都是本村的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或热心公益、公道办事的党员、村民,会长是功成名就、德高望重的乡贤俊彦。”苏光星介绍。这些民间组织成员一般任职三年,理事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乡贤、村民捐款为主,其它单位赞助为辅。在今年的重阳节,单是南中村村民藏征就捐赠2万多元。

  梅村老人协会成立于2006年,由5名60岁以上党员、群众、村民代表组成,主要服务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经常开展各种敬老爱老活动,在村内大力弘扬尊老孝亲传统美德。“老人协会类似族长,在调解矛盾争议、化解邻里纠纷、操办红白喜事等方面发挥了典型的‘元老治村’作用。”村委会干部王国雄说。

  中心街文化中心管理小组成立于2008年,由6名成员组成,主要负责管理和组织村民在文化室开展业余活动,以及筹集文化室管理资金。在小组成员的精心操持下,中心街文化室充分发挥出村史展示馆、村民议事厅、农家阅览区、曲艺评书社、老人娱乐中心等多功能作用,俨然一座文化大观园,在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家书屋”。

  在城西村,各村理事会召集全村60岁以上老人举办“祝寿宴”,已成为每年重阳节的“例牌菜”。不仅如此,南钟村尊老爱贤会每年请三江镇卫生院医生对老人进行免费体检,自办村报《南钟报》内容涉及政策宣传、生活指南、人文文学等,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理事会“理”出新气象

  “村民理事会成员是经村民推选出来的热心人士,他们义务为群众办事,积极协调邻里矛盾纠纷,我们都很服。”村民潘志刚告诉记者。通过建立自然村文化室为村民提供学习活动平台,村民和谐上进的精神风貌越来越好,大量“政府管不到、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村民理事会是文化建设的“发起者”。在塘基头村民小组文化室的施工现场,村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塘基头也将有自己的文化室了,这可都是理事会的功劳。”塘基头村民小组文化室已是城西村第6间文化室。从1996年始,城西村各自然村理事会通过力争上级部门支持、动员村民自筹、发动社会力量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先后建起了南钟、老城、盛平、永接、梅村文化室。

  村民理事会是公益事业的“生力军”。今年初秋,中心街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召开会议,集体商议修建蓄水池,通过发动村民筹资筹劳,共筹措资金2万多元,组织实施“百吨百人”引水工程。

  多年来,城西村各村民理事会成员充分利用社会各界乡贤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和力量,积极组织乡里乡贤参与城西新农村建设,兴建6间文化室、23条农田排灌水渠,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3万元、全村道路100%硬底化、全村100%村民参加城乡医保,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能人,聚结成“崇文尚学、尊老敬贤、诚信和善”的城西人精神,将数百年来城西人“同住一条村、同饮一井水、总似一家人”的传统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新时代“幸福城西”的建设中。

  ■记者手记 透视·传承·创新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今年全市深入开展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要在农村建立和完善以村民理事会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体系,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连南城西村5个村民自治组织,传承历史渊源,做到由村民制定管理章程,形成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及时调解邻里纠纷、兴建民生事项等,弘扬了尊老敬老、崇文尚学精神,促进了村民团结互助、诚信和善。这些良好的民风习俗,为城西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作为典型个案,其运行模式也对其他村民理事会如何发挥作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十二五规划提出,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城西村作为连南客家地区的一个传统村落,村民理事会以村落为区域、以乡里为民生、以公益为目的,强调志愿和公道;理事会成员一心秉承行善、积德、生福的美好愿望,当慈善成为一种内心需要、服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就容易唤起民众集体自治的内心共鸣,激发群众共建家园的内生热情。

  城西村每年举办重阳节敬老宴,这种增进熟人社会之间人际和谐的形式,由村民理事会亲自组织,无形中发挥了“连心桥”的作用,增进了民众对村民理事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所以,连南瑶族地区的村民理事会要发挥作用,也可以结合以前存在的“瑶老”制度好的方面进行传承创新。

  要村民认可理事会,还需要有效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城西村各个理事会对乡贤捐赠的善款,事无巨细地公布开支情况,全程接受村民监督,理事会成员没有领取一分报酬、私自吃一餐饭,这也是村民理事会说得了话、办得了事、赢得了民心的关键所在。

  有观察人士认为,在建立农村微观自治组织体系中,党委政府还要适时设计一整套工作职责、运作程序和保障制度,明确村民理事会的权限,理清理事会与村党组织、村委会的关系,防范村民理事会失真、失实、失控,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