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北宋循吏邵晔 入录二十四史

2013年11月06日08:48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北宋循吏邵晔 入录二十四史

  古代广东因文化落后,入录正史的历史人物甚少。据今人李权时主编的《岭南文化》统计:“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广东历史人物数字为:唐代3人,宋代7人,明代50人”。在立传的宋代广东7人中,邵晔是今连州龙口村人。他不仅入录《宋史》传记,而且特载于《宋史》中的《循吏》专记(见《宋史·列传第185》)循吏,古代指奉职守法的官员。正史辟设《循吏》专记,旨在表彰贤吏,树立典范,整肃吏治。

  耻从辟署 正途出仕

  邵晔,字日华,生卒年不详。先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至其曾祖邵岳,因唐末黄巢起义,京都地区动乱不息,乃举族南迁,到荆南投靠荆南节度使高季兴,高不见,礼逐之。时湖南人彭玕刺全州,邀邵晔同往,辟为判官。唐光化二年(899年),潭洲刺史马殷遣部将李琼进剿鲁景仁起义部队,克复被其占据19年之久的连州。彭玕乘机奏请朝廷授邵晔为国子司业、连州刺史。于是,邵岳举家来到任所,卸任后便落籍连州。

  邵晔祖父邵崇德出任过道州录事参军,父亲邵简担任过连山县令。邵简在往返连山任所途中,见连州城郊龙口田野开阔,灌溉方便,风景优美,便举家迁往该地,辟建永久性族居。龙口自汉代以来,一直是连州的经济发达之地,文化兴旺之乡,使邵晔从小见多识广,聪颖早慧。该地有座真祺观,邵晔青少年时期常去游玩,并吟有《游真祺观》诗一首,曰:“肩舆迢递访游仙,自是山中别有天。松影参差笼玉殿,鹤声嘹亮下芝田。青苍巘色临门外,断续泉声绕槛前。便可相从解簮绂,时清难恋薜萝烟。”此诗显示青少年时期的邵晔已修就不俗的文学才华,同时,“时清难恋薜萝烟”的末句诗也明确地表达了他不愿隐居于世,企盼出仕干番事业的人生目标。

  有三代为官的家庭背景,自身又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出仕对邵晔来说并非难事,通过辟举的途径很容易达到目的;但心高气傲的他,“耻从辟署”,认为那样不光彩,他要通过科考的途径出仕,因为那是社会公认的“正途”出身,时人佩服。由于功底扎实,学识广博,考试起来,邵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路斩关夺隘,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会试中荣登进士第。在宋代,士子只要考中进士就有官做。这样,邵晔凭自己的实力,堂而皇之地走上了仕宦旅程。

  调任频繁 多有建树

  邵晔登进士后,初授邵阳主簿,旋改大理评事,出为蓬州录事参军。时蓬州知州杨全性情粗暴,处事轻率,将州民张道丰3人错判为劫盗,定为死罪,并准备立即执行。邵晔通过调查取证,确定其为冤案,坚不签署判决公文,并劝说杨全对此案重作核查。杨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固执地将道丰等3人押上刑场。后因3人号呼不服,大叫冤枉,观刑邑民亦有共鸣,杨只得暂缓处决,令再下监牢候刑。不久捕获了真正作案的劫盗,道丰等人得以洗冤,被无罪释放。

  因此过错而被削职为民,由邵晔代行其职。事毕,邵晔回京述职,太宗皇帝感慨地说:“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当场赐钱5万予晔,以示褒奖,并诏布天下,要求各地官员以杨全为戒。

  邵晔因功升光禄丞,出使广南采访刑狱。不久,通判荆南,赐绯鱼,迁著作佐郎,知忠州,历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监察御史。以母老乞就近侍养,得知朗州,入判三司磨勘,迁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景德(1004—1007年)中,假光禄卿充交阯(今越南中北部地区)安抚国信使。时交阯王黎桓病故,诸子争位,相互残杀,国内一片混乱。

  晔暂驻岭表,将详情上报朝廷,听候定夺。真宗闻之,改命邵晔为沿海安抚使,给其“便宜行事”机动之权。邵晔于是修书安南交阯国,宣谕大宋朝廷威德,敦促交阯诸要员从速确定王位。黎桓子明护等即时听命,拥奉黎龙廷为新国主,内乱自此平息,并迅速派出使者谒见宋帝,奉献贡品和致谢。邵晔不辱使命,为大宋朝廷赢得附属国的朝拜,真宗大喜,升邵晔为兵部员外郎,并赐金印和紫缓。

  卒于任上 名进祠宇

  邵晔曾判三司三勾院,因所荐举的官员犯赃,按照宋律,负连带责任的他当削官,然而真宗念其远使有功,法外开恩,“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1008年),晔受命出知兖州,四年,授右谏议大夫,并领此衔出任广州知府。广州濒海,货船泊岸,常遇飓风,船民苦不堪言。这种苦害船民的自然灾祸历久不断,从未引起地方长官的注意。晔到任后,急船民之所急,解船民之所困,组织民工凿内濠以通舟,从此不怕飓风袭击,船民咸感其德。但晔因操劳过度,竟病逝于任上,亨年63岁。昔广州建有“八贤祠”,邵哗为所祀的“八贤”之一,足见他在古代广州吏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北宋马带“唐氏三杰”

  北宋连州马带唐氏出过“公孙三进士”,创清远科举文化之奇迹,当时轰动朝野,至今仍传为佳话。

  在清远现居唐氏族群中,马带唐氏是入境最早的一支,入迁于北宋初年。开基祖唐甫,原居湖南蓝山县,于宋初入连谋求发展,始居西岸白鹤山下,村以白鹤寨为名。白鹤山奇峰突兀,景色雄秀,相传昔时有一个姓陈的道士在山上修炼成仙后乘白鹤飞走,山因此传说而得名。北宋殿中丞吴世范游历时曾赋诗赞曰:“灵坛古迹自古夸,四望峰峦锦簇花。白鹤何年归洞府,青山竟日锁烟霞。言寻庭下烧丹灶,争羡天边泛斗槎。我欲离尘换凡骨,愿随风驭到仙家”。

  也许地灵真能育人杰吧,自唐甫创居此地后,唐家文运大昌,吉星高照,第二代传人唐元于宋雍熙二年(985年)考中进士;30年后,唐元的儿子唐静又中进士;49年后,唐元的孙子唐炎再中进士。祖孙三代相继中式,为清远科举文化史上所仅见。

  唐元中进士后,历任渝(治在今四川重庆市区)、峡(治在今湖北宜昌市区)、韶(治在今广东韶关市区)、光(治在今河南潢川县)四州长史,终尚书员外郎。唐静少时随为官之父游读各地,见多识广,中进士后,历任澧州(治在今湖南澧县)狱橼、韶州判官、大理寺评事,一生与刑事结缘,执法如山,刚直无邪。同时代的名臣晏殊、范仲潦、庞籍等有作为的宰相,对静甚为推重。唐炎中进士后,一直在宫庭做官,最后官太子赞善大夫。赞善大夫属东宫之官,为太子侍从辅佐,需具广博的知识与机敏的思维。唐炎能胜任,说明他才识不凡。马氏公孙三代驰骋北宋政坛前后历数十年,均能善始善终,既政绩斐然,又廉洁自律,实属不易。以“唐氏三杰”誉之,当不为过。

  白鹤寨唐氏后因移址而改称马带唐氏,其迁建始末很有趣味。

  当年唐炎中进士后,唐家三代连中进士的美谈便在朝野传开了,仁宗皇帝闻说后也龙颜大悦,亲题“金马世第”御匾赏赐给唐炎,让其归里建造府第。春风得意的唐炎回到故里后,见祖居地空间狭窄,没有发展余地,便选择在与白鹤寨一河之隔的开阔地营造府第,即今马带村。

  马带的得名,源于这个家族自编的故事:说是唐炎省亲的坐骑有天晚上挣断缰绳跑掉了,第二天早晨家人正要出发寻找时,却见马从河对岸飞驰而归,并带回了一头小驹。唐家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吉兆,因称新宅地为马带村。很显然,唐家是欲借这个编造的故事来增添新建府第的神秘色彩。岂料事与愿违,新建的马带村竟然不沾文运,唐家自移居马带后,高照的“吉星”遽然消失,从此再未出过进士。不过,马带的唐氏父老还是找到了精神慰藉:新居旺丁。的确如此,马带唐氏虽与科举无缘,但人脉健旺,繁衍昌盛,今已演绎成1000多口的大村,并有分支移居附近的塘水湾、焦冲、水井坳,龙首及保安卿罡村等地,是为著姓望族。也许“马带”的寓意是指人丁兴旺吧。

  马带村始建时因有宋仁帝御赐的“金马世第”来头,主建者又是当时连州颇有声望的官宦人家,故其建筑从结构布局到选材用料都很讲究,做工精细,造型庄重,尤以宗祠、戏台最具特色,文化内涵至为丰富,具有颇高的史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这座历时近千年的民间族宅,现已入选为广东省古村落保护单位,成为省级古民居经典建筑之一。在日益兴旺的文史游旅活动中,这处烙印着“唐氏三杰”人文内涵的文化遗产将发挥其特殊的观赏效益。

  本版撰文 罗耀辉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