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晚笛》
苏炜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曲人鸿爪》
张充和著
孙康宜撰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古色今香》
张充和书
孙康宜编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遆存磊
张充和老人生于1913年,今年正是百岁之贺。在她居住的美国,纽约海外昆曲社举行“张充和百岁祝寿公演”,以老人一生所钟爱的艺术形式敬献一份厚意。而国内的出版界,亦献上“百岁张充和作品系列”:《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古色今香:张充和题字选集》、《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第一种为首版,后两种为修订重出),讲述这位文化老人的人生故事,并及昆曲、书法、诗词等雅人深致之事。苏炜在写《天涯晚笛》时曾说,“已经不止一位友人这样问过我:为什么要写张充和?……如果说,‘大时代’、‘大史诗’的故事是一幅画上的真山真水,‘张充和’,就是山水云烟间的‘留白’。我想,对于今天这个世界,张充和的意义,恰恰就在这里——在‘无’、在‘不变’、在‘留白’、在‘淡出’与‘游离’之上。”
张充和在万里之外的异国,精心保存着传之数百年的古墨,细细研磨开,书写各体汉字,包括她珍爱的昆曲工尺谱。她极尽耐心地教授外国学生欣赏中国诗词,练习汉字书法,既传播着故土的文化,亦埋藏着自己的文化之思。她在美国精心地保留着逾半世纪历程的《曲人鸿爪》三册,那里面有着昆曲人的留痕墨迹,更使她回忆起故土与海外播散的笙歌弦管之声。“张充和一生淡泊名利,从来不想刻意在生活里——包括社会上、历史中,扮演一个什么特别的角色”。其实,这也是张家四姊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的共有品性,不过她们的性格相异,表现的形态各有特点罢了。
在《古色今香》中,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张充和为沈从文的题字。其中有湘西凤凰沈从文墓上那四句极有名的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张充和在沈二哥逝世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拟就的。表面似为急就章,却精准地点出沈从文的一生品性,大约既要归因于张充和的洞察力,亦表明她与沈从文在对待世事上的某些相似之处。
《天涯晚笛》中,张充和的亲口讲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如与沈尹默的交往、昆明生活回忆、在重庆曲社及礼乐馆的经历等,而对某些文坛往事的澄清或更有趣味,除去胡适书写“清江引”曲子词的公案外,大约卞之琳和张充和的故事为最著名。卞之琳、张充和之间,一直以来有着传扬久远的“罗曼史”。不过充和自己澄清,“什么罗曼史哟,一点也没发生‘罗曼’”。虽有著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仍只是诗人卞之琳一厢情愿的单恋而已。“他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我永远搞不清楚他,我每一次见他都不耐烦,觉得他啰里啰嗦的”。这是一种天然的距离,充和是直率简白的性情,而卞之琳多诗人的敏感、优柔、迂回,从女方一面看来,显然是无法投契的。而也正是充和如此的性情,或许为美国青年傅汉思与她的结交相恋提供了联结之径,终于结为连理(其时充和已三十五岁,在她的时代,显然是不多见的“大龄”女性)。
2009年,靳以的女儿章小东在美国看望张充和,带来半个多世纪前她给挚友靳以写的一幅杜甫《赠卫八处士》。“九十六岁的张充和把这幅没有装裱的条幅轻轻捧在胸前,于是所有的过去似乎都历历在目”。那还是抗战时期的重庆北碚,国破家散,四处流离,而张充和的慰藉是,尚有诸多朋友,诗词酬答,笙歌弦管。而不几年时间,时代剧变,当日的友人各有各的路途与归宿,充和亦飘泊海外。此时再看那幅题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难免让人发出造化弄人的叹息。张充和晚年时为一位华语作家马逢华的《忽值山河改》题写书名,而这本书的题材和内容,都是她喜欢的,毕竟,那种因时代风云变幻漂泊异乡的感受,于张充和显然是不陌生的。
《曲人鸿爪》三集,由张充和汇集而成,既是她自己的选择,亦无意中成为二十世纪“文化曲人的精神世界”之见证者。她精通昆曲艺术,且历经抗战、内战,后移居海外,与华语区域的昆曲人士均过从甚密,实是搜集曲人书画题签的极佳人选。而我们从这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人鸿爪》中,更可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曲人鸿爪》的分段计抗战前后、1949-1966年、1966年以后,在已形诸笔墨、留于纸端的书画之外,那些当初挥洒雅趣的雅士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有幸,亦有不幸,却均应和着中国二十世纪的时代诡谲风云。在如此的情态下,反观这些优雅的字画,大约会有一些新的认知与体味,而张充和的选择,及其淡泊的与其坚持的,或有更深的意义存焉。
张充和的诗集《桃花鱼》中有句云:“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这写于早年的诗句,无意中预示了充和的人生路途,自由是她的心之念之,为此可以漫漫跋涉,虽天涯亦在所不辞。世间的许多事物已然风流云散,唯她的“不变”仍旧不变,这份轻逸存之弥远,大约是由于有某些拙实厚重的东西作为根基吧。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