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中国:虞洽卿和他的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版
□韩戍(学者)
这些天在台湾的媒体上,听到最多的便是震惊全台的“大统黑心油事件”。大统食品公司生产的特级橄榄油,实际由低成本葵花油、棉籽油混合铜叶绿素制成,长期食用对人体危害极大。这种劣质油已经销售了7年之久,民众多次举报,却迟迟未有回音,卫生部门检查油质,也是一年后才出结果。媒体普遍认为,大统公司有后台,曾在选举时向彰化县长候选人搞政治献金,县长当选后长期庇护大统公司。这些新闻,联想到近期冯筱才教授的新书《政商中国》,便别有一番感触。
《政商中国》讲的是近代商人虞洽卿的故事。虞洽卿历经清末、北洋、国民政府三个时期,由学徒起家,逐渐成为上海滩首屈一指的大商人,自始至终皆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末时期,虞洽卿是清政府倚重的上海商业领袖。民国初建,他又转而拥护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他又倒向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成立后,他成为蒋介石在江浙最仰赖的理财助手。他的一生始终在不断站队,寻求政治正确性。他为不同的政府筹划财政,经营代管国家实业,或者以商人的身份配合政府在国际上发声。政府也给他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巨大好处,给他经营特许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改变法律条文。两者是一种纯粹的互利关系。
按照通俗的说法,其实这就是官商勾结,但冯筱才取了一个名词:政商化。他认为,这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政商化不仅仅是个体的官商勾结,而是通过一些机制,官商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互相依赖的利益集体。在这种情形下,政商结合日益制度化,官员给商人的支持不断常规化,甚至以某种制度的办法操作进行。官员的政绩生产,也往往要靠商人来辅助配合,官员亦可能把公共权力寻租,与商人结合共同追逐暴利。一般都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但冯筱才却发现了其政商化的一面,这是被过去严重忽视的面相。
问题在于,过去的政商化还有一定的道义性。如虞洽卿这种商人,虽然发国难财中饱私囊的地方不少,但是毕竟也做了不少公益事业,颇为造福民众。而且他也有民族主义的一面,在抗战中积极扮演了爱国者的角色。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