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今年6月,社区举行庆七一文艺汇演活动。
沿着中山大道西往东行,8匹奔腾的铜马驻守的就是广州东部最大的住宅小区之一——骏景花园。天园街骏景社区一度是天河区户数最多的社区,总户数达9300户,人口超3万人。今年3月成立的骏景北社区从原骏景社区基础上划分而来,总户数为4580户,人口数约16903人,大部分是来自市外、省外的新广州人。“这里没有孤寡、空巢老人,老弱病残居民少,居委会满足的就是居民日常需求,但即使是如此,我们也务求服务到最细、做到最好。”骏景北社区居委会主任杨秀珍说。
记者方晴 通讯员黄妙旋摄影报道
上周末早上,记者来到骏景花园中庭。围绕着中庭的“三匹马”雕塑和绿化带,有十几支舞蹈队正在载歌载舞。8时30分,革命老歌的合唱声轻轻在广场上飘荡。骏景小区业主梁女士告诉记者,骏景花园文体活动传统已有十几年,以前十几个音响同时发声,噪音问题曾是困扰中庭附近业主的一大心病。“但随着社区公约的签订,大家协调了活动时间和场地,同意停止使用低音炮,噪音问题大为改善。”
骏景北社区居委会主任杨秀珍介绍,2001年,骏景文化广场最早建设起来,文体活动队伍只有五六支,现在骏景文体协会的设立,已经组建了社区舞蹈队、合唱队、合唱团等12支文体队伍,共1000多个居民参与其中。“社区退休的老人多,白天孙子上学、孩子上班,这些文体活动是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也是增强邻里和睦关系的纽带。”因此,骏景北社区一直十分重视强化文化活动的社会教育功能,整合辖内文化资源,大力挖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促使企业文化走出围墙,广场文化走出户外相互交流。
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也增加了场地和噪音的矛盾。“老人醒得早,开始唱歌时有些年轻人还在休息。舞蹈队伍多,强势的队伍就用自己的低音炮相互竞争。”于是,原骏景花园居委会召集各文体活动队和业主代表开了一次协调会,会上达成一致意见:每日跳舞时间集中在早上8时30分至9时30分,晚上8时至9时,早晚各1小时;跳舞音乐播放器一律换回录音机,一个不够用可以用两个。
公约既是自律,也是为文体活动松绑。现在,除了有每天自发的唱歌跳舞,骏景北社区居民还可以在家门口享用文艺大餐——来自瑞典的歌唱艺术家放声歌唱、邻家的小孩亮出拿手钢琴,还有每年在迎新春、中秋、五一等节庆举行的文艺汇演或广场舞比赛。
2012年9月26日,社区举办了“情浓中秋 欢乐国庆”文艺演出;2012年12月25日,举办了交响乐团与居民“庆元旦 迎新春”活动;2012年7月20日,举办了大人与小孩同台献艺、评选“十大才艺家庭”的活动。杨秀珍说:“骏景花园居民的素质比较高,小区里艺术培训学校多,居民追求艺术享受,也需要展现艺术的平台。每次举办文艺汇演,都有上千居民前来观看。”
家长学校深受老少欢迎
小朋友们闹别扭,爷爷奶奶应该怎么处理?两代家长,谁唱红脸谁唱白脸?年轻父母,怎么处理孩子与自己的父母的关系?针对骏景花园年轻父母与祖父母共同抚养小孩较为普遍的情况,居委会联合周边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家长学校”课程,深受年轻家长和祖辈家长欢迎。
杨秀珍介绍,家长学校主要依托的是周边学校资源,骏景花园附近有骏景中学、骏景小学和4家幼儿园,孩子的教育问题深受居民关注。于是,居委会邀请了骏景小学的陈校长,借用他同时也是爷爷级家长的身份,与居民一起分享、探讨隔代教育的实际问题。针对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家长,家长学校则邀请了幼儿园专门研究早教的专家老师,谈一谈科学育儿经。家长学校是如此的火爆,以至于课堂过后,家长们都把老师团团围住,要求“开小灶”。
“社区家长学校是激发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学习,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能力的阵地。”杨秀珍说。以小家庭带动大社区,社区家长学校把家庭教育同公民道德教育、家庭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互动式的多元办学模式。司法所通过家长学校开展针对家长的普法教育;妇联通过家长学校开展“文明家庭”、“我身边的好人”、“廉政文化进社区”创建等活动。杨秀珍表示,尽管骏景北社区创建时间只有短短6个月,但将进一步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让居民共享文明成果。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