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近年来,鄂州市结合政风行风建设,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全市多个“难点村”得到了很好治理,建立了村务公开栏,实行了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难点村”面貌焕然一新。
周密制定治理方案。鄂州市制定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方案,对“难点村”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各区、乡镇也相应出台了治理工作方案,并加以细化。各级各部门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工作,下大力气加以推进。市纪委、市民政局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指导各地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难点村”“难”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解“难”。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鄂州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湖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着眼于建立精干高效的村级班子,村“两委”同时进行换届;着眼于增强选举的民主活力,提倡候选人公开竞选;着眼于落实群众民主权利,严格选举的操作程序,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信得过的人,选举结果当场公布。按照直接、平等、差额、无记名投票的原则,选优配强了“难点村”两委班子,有力提升了“难点村”组织活力和战斗力。
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鄂州市在包括“难点村”在内的全市316个村全部推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并逐步规范了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公开时间。在公开的内容上,以财务收支为主,反映群众最关心、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在公开的形式上,坚持“一栏(村务公开栏)、一会(村民代表会议)”为主,在方便、醒目的位置设置统一规格的固定性公开栏;在村务公开的程序上,规定凡属公开的事项先由村委会拿出预案,再交村务监督小组或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予以公开;在公开的时间上,根据公开的内容和群众关心的程度,把村务公开时间规范为长期公开、定期公开、随时公开相结合,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在建立村务公开的同时,该市还积极推行组务公开、电子信息化公开。在每个小组设置信息公开栏,把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如集体资产的承包经营或租赁、村干部报酬、村级招待费、重大投资项目、宅基地审批、土地补偿金的分配使用等,作为公开的重点内容,及时向群众公开。在包括“难点村”在内的10个试点村,设置室内外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依托政府政务信息平台,对“党务、政务、事务、财务、服务、点题”进行全天候公开。
实行“一村一策”治理。鄂州市针对“难点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难点村”瓜圻村通过选好“领头人”、配好“战斗员”、开好“学习班”、上好“交心课”等措施,提高村组织战斗力。同时,利用闲置土地、鱼塘、湖泊等资源,通过拍卖、发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群众长期反映的“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等热点、难点问题。“难点村”下柯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入手,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通过多方筹资500万元,对村办公楼进行了维修,并添置了办公设备,新建文化活动中心,使其成为了群众开展活动、交流谈心的平台。并依靠已有的2家养殖户作专业的技术指导,发展蛋鸡养殖业。目前,已经发展了8家蛋鸡养殖场。“难点村”邱山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丰富优势,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流转山林业600余亩,置换土地1200余亩,引进农业项目3个,并引进了鄂州市天润贸易有限公司和新家园生态专业合作社,安排150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
(张文友 邱少敏)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