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老画报为遗体解剖鼓与呼

2013年11月12日07:10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老画报为遗体解剖鼓与呼

《时事画报》上这位“吹灯发光”的老兄令人捧腹大笑。

  《点石斋画报》刊登的“剖腹出儿”的报道,称赞嘉约翰医生“真神乎其技矣”。

《时事画报》为“尸体解剖”报道配发的新闻画着实夺人眼球。

  百年前画报搞科普有趣过讲古 “声光化电”使民众眼界大开

  1908年4月底的某一天,广东陆军军医学堂的教室内,教习山本梅田扛来一个不幸在粤溺亡的某外国人的尸体,给学生上了堂生动的人体解剖课。当时的畅销报纸——《时事画报》作了新鲜热辣的现场报道,还发了篇“编者按”,称中国人不愿提供尸体作研究之用,所以老师才扛来日本人的尸体应急。可将来又去哪里找这么多洋人的尸体,供中国学生研究呢?国人还是尽早转变观念的好。这则报道只是清末民初画报杂志刊登的诸多科学报道中的一个例子。翻开这些百年前的老画报,电灯电报显微镜、隧道飞艇热气球、函数物理进化论……种种新鲜事物占领了大幅版面。细品这些故事,觉得老一辈报人真有两把刷子,居然把舶来的科学新知讲得比说书还好听。正是他们,架起了科学新知与普罗大众之间的第一道桥梁。

  采写/记者王月华

  时事 画报

  冬烘吹灯传笑谈

  遗体解剖好震撼

  说到《时事画报》,各位看官应不会陌生。这份由名家高剑父、潘达微于1905年创办的画报是当时城里最著名的综合性刊物之一,报道对象从时政大局、军事战争乃至市井八卦等无所不包,风格亦庄亦谐,在市面上一直卖得很火。

  作为一份由革命派担纲的进步杂志,它自然也非常关注科技领域里的变化,并以传播新知为己任。不过,这些“声光化电”全是从西洋传过来的,本就不易理解,当时读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如果记者不能写得浅显生动,他们压根不会买账,这就逼得《时事画报》的作者练出了一身讲古佬的本事。翻开画报,“地震余谈”、“医雷劈”、“解剖尸体”、“音乐疗病”、“卫生保产”、“女医神效”等多篇报道无不新鲜热辣,甚至充满了八卦的乐趣。

  八卦手法讲电学

  且看刊于1912年第7期的一则题为“吹灯发光”的新闻。记者报道说,一个姓陆的乡巴佬,某一日来到省城游历。他看到客栈里墙壁上悬挂的玻璃灯,白天毫不起眼,一到晚上却“陡放红光,璀璨炫目”,这位乡愚凑到灯前,想点根烟,不料怎么也点不着,顿时疑窦丛生。到了第二天傍晚,电还没来,陆乡愚又把嘴巴凑到灯前,像吹煤油灯一样,使劲吹呀吹,“气已牛喘,而光不发,乃大懊丧”。

  在绘声绘色讲完这则故事后,记者向读者简要解释了电学原理,用这么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打前站”,再介绍抽象的电学知识,就一点也不显枯燥了,文化再低的人,也能兴致盎然地读完或听完(当时文盲太多,有识之士为开启民智,在城内设立了多个阅报馆,专门有人读报说报)。

  大声疾呼破陋俗

  再看上文所述的“尸体解剖”的报道,这则报道刊登在1908年的第12期画报上。话说教习山本梅田将一个在粤溺亡的外国人的遗体抬至堂中,将胸、腰、四肢一一解剖,并逐一向学生讲解皮肤、筋骨、血管、神经和内脏之间的关系。这则新闻行文相对简洁,但配图却相当震撼:解剖台上的尸体腹腔大开,内脏暴露于外,山本老师将袖子高高撸起,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死者的内脏,似在对学生一一讲解,解剖台前围满了人,还有很多学生从外面扒着窗户,往里探个究竟,专注好奇之态,栩栩如生。有了这么一幅配图,这则新闻就具备了夺人眼球的能力。

  文尾还有一段“编者按”,说:“山本以本国人解剖,盖亦深知吾国人之保全遗壳,不能取吾国人之尸以行解剖也。噫!此旧脑筋不去,虽曰各处医学堂以此法教授,则医学发达,不让外人,然又何得如许外国人尸身,供吾研究焉?”这样一段“编者按”入情入理,循循善诱,就算没法让读者马上转过弯来,至少也能起到“启迪思考”的作用。

  点石斋 画报

  火速播报首例剖腹产

  在当时的市面上,除了《时事画报》外,还有一份画报非常好卖,那便是《点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虽说创办于上海,但在广州也有代理发行点,而且广州还是它非常重要的市场,因此关于广州的新闻报道也非常多,其中不乏夺人眼球的科普报道。

  科技报道紧跟国际潮流

  《点石斋画报》还专门为科普报道设了个专栏,称为“格致新知”。这个名字的来源,当然要追溯到朱熹老夫子那句“格物致知”的名言。《点石斋画报》的科技报道可以说是紧跟全球潮流,不仅“声光化电”无一不包,而且很多在西方出现没多久,还没来得及登陆中国的新技术,它也会在第一时间报道。比如,海底隧道、飞艇、机器人、飞机模型等都是通过《点石斋画报》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的。

  关于中国首例剖腹产手术的报道就出自于《点石斋画报》,这一例手术就发生在广州的博济医院,由于老画报不像今天的报纸一样标明出版日期,因此时间无法具体到某一天,但可以确定这一手术施行于1892年8月。

  为博济医院作“市场推广”

  记者开篇即定下基调“西医治病,颇著神术,近数年来,华人见其应手奏效”,接着笔锋一转,报道具体新闻事件。话说广州横沙的一疍家妇女遭遇难产,稳婆忙乎了一天一夜后缴械投降。产妇气息奄奄,周围有好心人提醒她丈夫,赶紧去看西医吧。于是其夫“驾舟载妇,至博济医院。适女医富氏因事他出,男医关君见其危在旦夕,恻然动念,为之诊视”。这位关君,其实就是主持博济医院的嘉约翰医生。嘉约翰医生当时也没有太大把握,因此警告其夫,“若剖腹出之,幸则犹可望生,不幸而死,亦则安于命矣”。产妇丈夫表示一切都听医生的。于是医生“施以蒙药,举刀剖腹,穿其肠出其儿,则女也,呱呱而啼,居然生也,随缝其肠,理而纳之腹中,复缝其腹,敷以药,抚之安卧,数日寻愈”。整个新闻事件报道完毕后,记者还不忘加上一句,“如关君者,真神乎其技矣”。要知道,那时本地产妇大多忌讳抛头露面,不愿求助于西医,枉死者也不在少数。嘉约翰医生正为此烦恼不堪呢,《点石斋画报》的这一则报道,以及数次“神乎其技”的评价,算是为博济医院作了很好的“市场推广”。

  格致 汇编

  数学怪题难解 老广求助主编

  如果说《时事画报》和《点石斋画报》的科普报道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众猎奇心态的话,中国第一本专门的科学性杂志——《格致汇编》走的可就是地地道道的专家路线了。《格致汇编》的主编是个老外,名叫傅兰雅。这个名字在清末民初的科技界可是大名鼎鼎,因为就数他翻译的科学书籍最多,大约有100多部。看他干得太辛苦了,实在功不可没,清政府还给他授了个三品官。

  傅兰雅的精力实在旺盛,《格致汇编》就是他在译书之余办起来的,这部杂志共出版了60多卷,为对国人进行科学启蒙作出了莫大贡献。《格致汇编》还开了一个“互相问答”专栏,专门回答平民的科学问题。读者的问题是五花八门,有人心怀宇宙,问白道与黄道相交的地方是否固定,有人忧国忧民,诚心讨教瘟疫预防之策;有人纯粹好奇,冬日抚摸小猫,发现有火花一闪一闪,就写信来问为什么;也有人寄来矿石,要求主编帮忙分析一下成分,看看有无开采价值,自己能否发笔财……

  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别号为“亦新爱莲室主人”的本地读者。他被一道数学难题折磨了很久很久,几乎要崩溃了。这道数学题是这样的:“某人有田一块,为三角形,一面长一百丈,一面长五十丈,一面四十五丈,若将此田卖出,亩价银二百五十两,问能得银若干?”“亦新爱莲室主人”苦思良久,无奈给傅兰雅写信求解。结果,傅兰雅告诉他的答案再简单不过,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所以此题无解。其实,把这道题放到今天,一个初中生就能发现其中的纰漏,但在那时却让一个成年人茶饭不思。不过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广州男子的好奇心和韧劲,还真是可爱得很呢。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