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明明是做检查怎么变成手术?

2013年11月12日07:1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明明是做检查怎么变成手术?

(记者乔军伟摄)

  ●专家回应:是为了避免二次损伤,以及由此导致的医疗花费

  医学指导/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靳立军

  文/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靳婷

  “明明就是做个检查,怎么变成手术?”冯女士的七旬老母亲到大医院做检查,确定是否患有冠心病。没想到,医生表示,冠脉造影检查中发现病变,需要马上做手术放支架。冯女士质疑:这种做法怎么看着有“打死狗讲价”之嫌?

  对此,心内科专家回应:冠脉造影检查的特殊性在于其有创伤,而且花费不小;检查明确有放支架需要的,即时手术可避免二次损伤、重复花费。“未达放支架标准或更宜搭桥者,即时封闭造影通道。”

  案例:

  检查变放支架 家属有点懵

  冯女士的妈妈70岁了,今年下半年开始,不时感觉到胸闷,稍为步行得急或距离远了,心跳就加快,有点憋痛感。冯女士不时帮母亲量血压,发现血压不时升到150mmHg。经社区医院的医生提醒,冯女士带着母亲到一家大医院就医,被要求做冠脉造影检查,确定是否患有冠心病。

  让冯女士想不到的是,造影过程中,医生找她商量,患者的冠脉左前降支存在病变,需要放支架解决,要求家属快速决定并签知情同意书。此举让冯女士猝不及防,甚至有点懵,只好立即逐一打电话问未到场的两位姐姐意见。

  虽然冯女士母亲成功施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过,冯氏三姐妹却始终对“明明是检查项目,怎么做着做着变成放支架”很不理解,甚至质疑患者已经躺在手术台上,有“打死狗讲价”之嫌。“会否明明不用放的支架,医生却放了?”

  析因:

  20%的冠心病 须造影帮忙确认病变

  事实上,冯氏三姐妹的疑问并不少见,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靳立军说,因为近20%的冠心病,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需要靠冠脉造影来帮忙确诊;其他检查可以诊断患了冠心病,却不能明确一共几处狭窄病变或堵塞的严重程度。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公布的最新统计,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且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这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表现的心脏病,可通过两大类检查揪出来。

  第一类是无创检查,如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测试、心脏B超等。心电图可捕捉到心肌电活动的异常变化,但许多心绞痛非发作期,心电图可能完全正常;动态心电图可24小时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征象进行连续监测,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活动平板通过逐渐增加运动级别来诱发有无心肌缺血,还可判断患者心功能情况;心脏B超可发现心肌缺血或梗塞引起的心室壁运动异常、特别对心脏结构的损害如瓣膜关闭不全等判断更准确。

  冠脉CTA是经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再由螺旋CT扫描并处理从而获取冠状动脉的图像,它能确定冠脉病变的程度和斑块的性质,准确性较高,是较好的检查方法。但冠脉CTA需要十几秒内打入70~100毫升造影药物,辐射量约相当做50~150次胸片,对一些病人并不合适。

  第二类是有创检查,即被医学界称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它通过穿刺股动脉、桡动脉,以导丝引导特制定型的心导管,到达冠状动脉口并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清晰显影。

  “就像用手电筒照亮隧道,里面哪条道堵了,堵多少、几处堵,一清二楚。”靳立军表示,即使冠脉CTA和其他无创检查已经准确判明是冠心病、哪条冠脉有堵塞,假如需要做支架介入、搭桥等治疗手术,术前仍然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治疗:

  两大理由支持

  检查完成后即刻手术

  “近20%的冠心病,需要靠冠脉造影来帮忙确诊。”靳立军认为,事实上,起码有两大理由,支持医生作出在造影检查后马上进行介入治疗的决定:

  首先是避免二次损伤。冠脉造影需要穿刺,由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心导管,是有创伤的;由于股动脉术后下肢需制动24小时,患者较难受,而且并发症也多,因此现在多数采用桡动脉入路。但桡动脉细小,容易闭塞,不宜反复穿刺,穿刺越多,损害越大。

  第二大理由就是节省医疗花费。目前造影检查项目大约在5000~6000元,不算便宜。“检查中不做支架,下次再做,也要在造影帮助下做介入治疗。”靳立军说。

  他表示,在施行造影检查的前一天,有经验、遵程序的医生在与患者、家属进行术前谈话时,都会提醒,检查中发现冠脉超过75%以上狭窄,或狭窄不超过50%但超声波显示斑块不稳定、有破损等情况,可能需要即刻进行支架植入治疗。这样患者和家属就不会感到突然了。他坦言,如果家属不能即刻做出决定,需要考虑,那医生会移出心导管,留着通道,等待家属的决定,几个小时后再做亦可,但如太长时间就一定要封闭通道了。“患者在台上最多只能给10~20分钟考虑,冠脉检查及治疗患者太多了,等不起。”

  此外,还有一种检查情况,就是患者冠脉堵塞、狭窄处多达3~4处以上,太复杂而需要另做介入治疗方案,甚至转做外科搭桥手术,也会封闭介入通道。

  预测:

  可吸收支架明年可望使用

  靳立军认为,放支架治疗冠心病,患者、家属有较多顾虑。目前应用的支架多为合金、医用不锈钢等材质,植入血管后不可吸收或取出。因此,一方面,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医师审慎、合理决定使用支架介入治疗,如需植入较多支架,建议搭桥治疗为宜。另一方面,支架其实并非统一规格,8~38毫米长度都有,因此病情不以“放多少个支架”来判别轻重。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已经研发并使用可吸收的支架,预计最快到明年,国内需支架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就可得益。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