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3000万粤籍乡亲 同传承粤侨精神

2013年11月12日14:56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3000万粤籍乡亲 同传承粤侨精神

“世粤联会”上粤籍侨胞们互赠礼物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丽娜 通讯员 沈卫红

  图/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由广东省侨办发起的粤侨精神全球大讨论,历时一年多后有了最终结果。11日上午,第七届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在澳门隆重举行,来自五大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多名粤籍乡亲聚首一堂。省侨办主任吴锐成在会上作了题为《弘扬粤侨精神 共圆中国梦想》的主题讲话,正式向全球粤籍侨胞发布了粤侨精神“十六字”内涵表述语:“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他呼吁全球粤籍侨胞努力传承发扬粤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志

  提炼粤侨精神开先河

  广东人海外移民历史有1000多年。目前粤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有3000多万,遍布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年来,粤籍侨胞不论身在世界何处,不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始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始终紧系祖国兴衰、民族复兴、家乡建设,始终做到顽强拼搏、文明守信、造福一方,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对住在国和祖(籍)国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鲜明的优秀品格和精神特质。

  新时期“粤侨精神”的征集和提炼,在海内外侨界和广东各界引发了强烈的呼声和共识。2012年以来广东省主要领导也多次强调提炼和弘扬“粤侨精神”的重要意义。在2012年3月21日召开的全省侨务工作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指出,“粤侨精神”内涵非常丰富、非常深刻,要总结提炼和弘扬具有广东特色的“粤侨精神”,把广东华侨史最核心的灵魂、精髓和精神遗产提炼和保留下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2012年4月下旬视察江门时指出华侨精神正是现阶段我们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所必须的精神。

  经省政府同意,省侨办于2012年6月20日启动了“粤侨精神全球大讨论”活动,广邀海内外各界一起讨论、提炼和弘扬“粤侨精神”,构筑海内外粤籍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副省长招玉芳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开展“粤侨精神”全球大讨论、总结提炼粤侨精神,在广东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开风气之先,意义深远,影响广泛,是对广东上千年华侨史的一次总结,是对一代代粤籍侨胞的一次致敬。

  凝聚侨心 汇聚侨智

  主办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外广泛宣传,发动海内外各界关注和参与粤侨精神内涵的提炼和表述,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粤侨精神全球大讨论”受到海内外各界特别是海外粤籍乡亲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形成了一股热烈讨论和提炼粤侨精神的热潮。一些社团和侨领专门举行会议进行讨论,一些侨胞专门致电致函致邮省侨办表达支持积极建言。全国人大原常委曾宪梓、香港大慈善家方润华、加拿大大慈善家霍宗杰等海外乡亲专门发来了他们心中的粤侨精神内涵表述语。

  省侨办共收到粤侨精神内涵表述语数百组,同时还收到了大量相关意见建议和论述文章。省侨办委托暨南大学专家学者对这些表述语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从中总结提炼出数组最具共识的粤侨精神内涵表述语,在全省侨办系统、侨务干部、专家学者、海外侨胞以及“粤侨精神全球大讨论”顾问和评委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讨论、研究和提炼,最终确定了粤侨精神内涵表述语为“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

  魂

  粤侨精神内涵解读

  “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的粤侨精神,是对海外粤籍乡亲移民史、奋斗史、贡献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文化、岭南文化和广东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既反映了广东华侨的优秀品格和精神特质,也与岭南文化的内涵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粤侨精神是海内外广东人共创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广东特点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念祖爱乡:

  祖国和家乡是粤侨的“根”和“魂”。无论离开家乡多久多远,无论身在世界何处,粤侨始终赤子情深、桑梓情浓,始终怀着热切的“中国梦”、“家乡梦”,义无反顾地为祖国和家乡的进步发展倾注热情、贡献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粤侨都是最积极的支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振兴中华、国家统一、民族强盛、家乡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粤侨还坚持不懈地在居住国传扬中华文化、岭南文化,发展华文教育,组织青年一代回乡寻根问祖,矢志不渝地把念祖爱乡的精神薪火相传。

  ——重信明义:

  重诚信、讲大义,是粤侨在异国他乡生存立足、拼搏发展的道德基础和“生命线”。粤侨不慕虚名、不喜奢华、不善空谈、内敛沉稳、低调务实,不论处世为人还是立足谋生,处处光明磊落、以德服人,以诚信奠基立业,赢得信赖尊敬;粤侨还深明民族大义和侨社大义,坚决维护和争取民族和侨社利益,积极推动侨社团结与和谐,树立了粤侨“守法诚信、举止文明、关爱社会、团结和谐”的良好形象。

  ——敢为人先:

  “敢为天下先”,是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并始终奉行的革命精神,是世人公认的广东精神和粤侨“符号”。“下南洋”、“闯金山”、“走五洲”,粤侨是中国最早移民海外且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最早最好扎根当地、广泛赢得尊重的群体。粤侨主动学习潮流、融入潮流、引领潮流;在创业和融入过程中,粤侨始终做到开拓进取、敢闯敢拼、与时俱进,写下了一部敢闯、敢为、敢冒的奋斗史、发展史。

  ——团结包容:

  粤侨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侨居何地,都能够团结和睦,守望相助,共谋发展,主动为和谐侨社建设树立榜样、贡献力量。粤侨尊重包容侨居地不同文化,与不同族裔的人民友善相处、和谐共存,做到顺势应变、兼容并蓄,积极融入主流社会,积极为住在国发展贡献力量,造福一方。

  情

  在这次的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上,记者见到满头银发的耄耋老华侨,颤巍巍地捧着相机,在广东侨乡文化图片展上翻拍着自己故乡的图片;也看到年富力强的新一代华侨,聚拢在一起,共谋回国投资创业的大计。他们的故事千姿百态、包罗万有,他们对新时代的“粤侨精神”也最有发言权——

  “两院”院士孙大文

  爱这里,我们就回来了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教授、主任孙大文,“响当当”的头衔还有很多——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主席等等。但他只要一开口,就变成了一个乡音浓厚的潮州人。

  1988年孙大文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了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前往欧洲等国继续深造;1995年孙大文受聘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成为在爱尔兰第一个获得永久教职的华人。目前,他是国际上著名的生物系统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术权威,国际上该领域最活跃、最具创造力、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现在他又回到了母校华工,建立了食品安全的研究基地,联手开拓冷冻食品、无损检测等方面的科研新课题。

  对于“粤侨精神”这十六个字的内涵表述,孙大文最在意的是“念祖爱乡”。“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一直是在中国接受教育,我时刻都怀有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今天我所取得的一切。”所以这些年来,孙大文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和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地回报国家——他担任了中国国内十几所高校的顾问或客座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开设了食品工程的前沿课程,与同行探讨食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到国外深造。

  现在孙大文的“头衔”又多了一个:“广东省领军人才”入选者。在孙大文看来,自己只是越来越多回到祖籍国从事科研创新的高科技“海龟”之一。“这是我们中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过去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最需要的是资金,所以老一辈华侨纷纷回到祖籍国捐资建厂;到了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是人才、是创新,引进高新人才的政策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回来了。”孙大文说,不论是当年回国投资的老侨,还是现在回国智力投资的新侨,人人心中都怀着一颗“赤子心”。

  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孙大文,坦言自己一直不喜欢“香蕉人”,不喜欢看到黄皮肤、黑眼睛的华裔年轻人对自己祖籍国的文化、传统毫无了解、毫无认同。“所以我愿意抽出时间参加这样的华侨联谊活动。这不仅能凝聚海外华侨的乡情,让海外同胞感到祖国的关怀,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

  研究“侨富二代”的邝锦荣

  商为桥,我们更加团结

  泰国广肇商会会长邝锦荣,是本次“粤侨精神”的评委之一,对于提炼浓缩后的这十六个字,邝锦荣的评价是:代表了华侨在海外的精神面貌,概括了华侨的发展、成长过程。

  祖籍新会的邝锦荣,对广东一直十分关注,还把粤侨精神和广东人精神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做了一番联合解读:“粤侨精神其实就是广东人精神的衍生,两种精神都是描述广东人,一个是描述在海外的广东人,一个是描述在广东的广东人,合二为一就是完整的广东人,都是一样的文化传承,一样的精神内核。”

  邝锦荣是1993年才出国的“新侨”,他说二十多年前很多人希望出国,但真的出国了才知道华人在海外生存、创业的辛苦,“我们中国人能在海外站住脚跟,靠的就是忠孝、勤劳。对祖籍国、对家庭的忠孝,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持;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更是中国人最显著的民族性格。”

  侃侃而谈,思维活跃清晰的邝锦荣,在工作之余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而他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新移民资本与老移民资本的比较。“新、老华侨有共性有不同。在不同上,最大的区别是,老侨普遍文化层次低,靠勤奋打拼熬出来;新侨多数有知识、有文化、有视野,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在当地充分发展。”邝锦荣坦言,新华侨的发展壮大速度比老华侨快得多,“泰国华人排名前三位的富豪中,前两位都是几代的家族事业累积的财富,而第三位的严彬,红牛集团董事局主席,就是一位新侨。这说明新移民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赶上了老华侨几十年的积累。”

  而在对祖籍国的认知上,邝锦荣坦言“侨富二代”是个最大的难点。新一代的华侨中,有像邝锦荣这样在中国土生土长,成年后才出国创业的新移民,对祖籍国的感情非常深;还有一部分就是“侨富二代”,按邝锦荣的说法是,在泰国当地土生土长的新生代华侨。“他们家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资本超过很多新移民,但对祖籍国基本没有认识,连中国话都不会说,更不用说有什么感情。”

  为了团结华人的力量,作为广肇商会的会长,邝锦荣用了4年时间做了一件事——以商为桥,把新移民和新生代华侨融合在一起。在商会成立初期,由商会出资为会员办了免费的中文学习班,“已经毕业了8期学员,每期有四十到五十人。”商会还请来成功的老华侨传经授业,讲述自己的成功史,帮助新侨更好地看清创业方向,“包括泰国政界的高层、中国驻泰国的大使等等。”商会还不断组织新生代华侨回到祖籍国参观访问,参加经贸交流会,“现在逐渐和广东多个地市有了合作”。

  华侨不分新老,中华永远是烙印。即便是身在海外,也总有像邝锦荣这样的一批侨领,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把华侨的血脉凝聚在一处,把“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的粤侨精神传承下去。

  “慈善世家”霍启恩

  不从政,只为华人代言

  温哥华华埠商业促进会会长霍启恩,是地地道道的“侨富二代”。家族主要经营药材和房地产,他的父亲霍宗杰,更是著名的收藏家、慈善家。年逾80的霍宗杰,祖籍新会,20多岁起就开始学收藏,收藏了大量的珍贵藏品,仅郑板桥、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就有几百幅。霍老先生却认为,这些藏品升值获利是“多余出来”的钱,应该拿出来做善事。所以,这十几年来,老先生把藏品卖了一多半,个人的慈善捐款达到7000多万元,大多数用于在国内贫困地区兴建学校和医院;作为香港道德会的永远会长,他还带动香港道德会在国内参与慈善活动捐款约1.2亿元;他将收藏的文物、古董、图书、字画无偿捐赠给全国各地的文化公益单位,让大量的国宝回归祖国。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霍启恩从小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不过他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将中西文化相融合。“老一代移民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教育,而作为第二代移民,我接受的是纯西方的教育,我希望能将这两种文化融合,既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主流文化兼容,又能在西方文化中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霍启恩感到,不能像老一辈移民一样固步自封,而是要更多地进入主流社会,在中西方文化中架起一道桥梁。

  对于霍启恩来说,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很多像他一样的新生代华侨,对祖籍国的了解不足,“虽然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华裔,但对中华的东西全然不懂,确实很羞愧。即便有一些了解,也多是通过西方的渠道,西方的视角,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每年的8月,华埠商业促进会在温哥华都有一场盛大的“华埠节”,霍启恩和商会同仁利用这个机会,集合一大批华裔青年志愿者,为盛会服务,也让他们接触了解中华文化。“每年从筹备到结束,要历时3-4个月,200多名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义工全程参与,整个过程很好地凝聚了新一代华裔青年。”霍启恩现在更希望的是能给海外青年多组织一些回祖籍国的夏令营活动,“能让他们亲眼看一看、走一走是最好的”。

  事业有成的霍启恩,本来有在温哥华从政的“资本”,但是他却基本选择了放弃。“从政必须加入政党以扩大影响力,但是入了‘党’就要遵从‘党’的策略,如果这个策略与华人的利益有冲突,就会很遗憾。所以我不选择从政。但我愿意代表华人社会讲话、发声,为华人谋福利。这会更有说服力。”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