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近日,中央电视台四套《远方的家》节目摄制组日前走进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对独特的具有平乐乡土风味的平乐农家水席的制作工艺、牡丹燕菜、平乐脯肉等美食的烹饪过程进行拍摄录制,那么平乐水席有哪些特点,大河网记者进行了走访。
年创收1000多万元 成为乡土餐饮品牌
近年来,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大力发展“平乐水席”这一地方饮食品牌,迅速在周边县乡“火”了起来,由最初的饭店宴席发展到今天全村近百个走乡串村的“平乐水席”服务队,年创收1000多万元的乡土餐饮品牌,走出了一条颇具地方特色的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新之路,在当地成为一景。
平乐村地处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取飞廉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道出了平乐昔日的繁华。
平乐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平乐郭氏正骨享誉华夏,被评审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平乐村第一张国医文化品牌;拥有1000多村民从事农民书画创作和销售,700多名牡丹画创作者,年产值5000多万元的“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成为平乐村第二张书画文化品牌;源于宫廷宴席,如今走乡串村的“平乐水席”服务队,成为了平乐村第三张饮食文化品牌。
在洛阳一带,婚丧嫁娶、庆生祝寿历来都有开席待客的传统,而这宴席传统的就是水席。
平乐水席延续水席“三八桌”的传统,席间以8个冷盘、8道正菜、8碗汤为标准,肉类、海鲜、菌类、时令蔬菜无不如馔,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有,味美多汤、酸辣爽口。流传至今已成为当地民间喜庆必备的宴席。
平乐水席代表菜“平乐脯肉”以其松软筋道、香而不腻更是被津津乐道。2010年,“平乐脯肉”列入洛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民自办水席服务队 年收入可达三四十万
平乐水席以前主要集中在酒店、饭店,农民家里逢喜事办水席,都需要自己请来大厨,在家垒砌炉灶,杀猪买菜,借桌借凳,请来街坊四邻帮忙,一场喜宴下来,一家人累得腿肚子直转筋。
精明的平乐人从中看到了商机,2005年,在村里开饭店的村民李喜来率先投资5万元置办了桌椅餐具,召集了十几名闲散在家的妇女,办起了第一支“平乐水席”服务队。发名片、贴广告,四乡宣传。第一次开张,这种新颖、快捷、省事、实惠的宴席方式受到了宾客们的夸奖。之后,订单源源不断。一年下来,李喜来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净赚20多万元。
“挣钱效应”在村里迅速传播,村里厨师多、妇女劳动力多的优势快速得到与运用。各组的村民纷纷自由组合搞起了“平乐水席”服务队,如今,全村兴办的“平乐水席”服务队有了近百家,个人购置的汽车就有80余台,参与服务的村民达1800多人,服务平乐周边的偃师、新安、伊川、吉利等100公里以内的县、乡、村居民。
美食林酒店老板郭遂欣介绍道:“一桌三百元左右的价位,再加上上门服务,菜品也应客户需要安排调整,相较饭店五六百元,在农村颇具吸引力。现在村里从事平乐水席的服务队,每年少的赚三、五万,多的能赚三、四十万。春秋季节忙时,本村闲散劳力不足,还需要从周边村里招聘妇女帮忙。”
“现在村里打牌的妇女不见了,妇女们都成了水席服务队的“香饽饽”。一天管两顿饭,拿五十元工资,主家还有喜糖、红包,活又不重,大家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的,在家的妇女都想跟着出去。”一名水席服务人员说。
村主任郭玉灿介绍:保障平乐水席卫生安全是这个产业的生存关键。为此,村里成立了平乐水席协会,将水席服务队纳入管理,规范水席安全饮食标准、服务标准,开展业务培训。
服务队只采购洛阳市固定供货商提供的品牌冷鲜肉,辅料、调料也只从市正规食品厂直接购进;各种餐具用品的提供,都要求达到卫生标准,部分大的服务队还与专业的餐具消毒公司签订合同,全部使用一次性消毒餐具。
平乐水席是平乐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不仅要传承平乐历史餐饮文化,更希望通过做好品牌,让平乐水席的发展走得更坚实,让群众的生活过的更美好。”(张扬 李战功 赵京伟)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