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一中逸夫实验楼 王君杰摄
南阳一中“逸夫实验楼”物理实验室 王君杰摄
南阳十五小学逸夫楼 王君杰摄
南阳十三中逸夫科教楼 王君杰摄
大河网讯 1月7日上午8时许,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岁。先生虽去,精神永驻,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却树立了一座丰碑,“逸夫楼”成为世人永不磨灭的记忆。
先生善举令人敬仰
南阳市第一中学内有一座“逸夫实验楼”,它于1999年动工,楼高四层,面积8千多平方,分为普通教室、标准化实验室、活动课教室、音乐教室、舞蹈室共35间和一个天文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原宛南书院改称南阳府中学堂,这是南阳市第一中学的前身,距今已经有111年的校史了。”副校长刘焱说,
“2000年,我们学校申请了邵氏基金教育赠款项目60万元,当时正是建设新校区的关键时期,学校非常困难,启动资金不足,四处借贷,在南阳市教委的帮助下申请了邵氏基金。”刘焱提起当年的困难,仍然记忆犹新。
“60万捐款到位后,帮学校解决了大问题,一座现代化的高级教学楼终于建成,对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这座‘逸夫实验楼’在全省高级中学里边是一流的。”副校长刘焱言语间透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邵逸夫先生很伟大,他的慈善胸怀令人感动和敬仰,他的一生是光荣的,是了不起的,先生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善举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受用终生。”刘焱说出了一名教师的心里话。
先生精神永远传承
南阳市第十五小学的六层“逸夫楼”兴建于1995年,1996年投入使用,有20间办公室和15间教室,集微机室、活动室、多功能教室于一体,总面积4900平方。
副校长赵旭东告诉记者,在建设“逸夫楼”之前,南阳市第十五小学唯一的三层小楼是原部队使用的,已经破败,其他校舍都是砖房,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1994年学校决定兴建新教学楼,筹集、贷款等方式都用了,但缺口仍然很大,当时的校领导班子四处奔波。在这个时候,1995年,邵氏基金为我校拨付了40万港币,解了燃眉之急,款项到位后迅速动工开建,并将它命名为‘逸夫楼’。”赵旭东说。
“邵氏基金帮了我们大忙,解决了很大的实际困难,教育环境变好了、教学设施改善了,学生学习有了更宽松、更安全的环境,我们这些‘逸夫楼’的见证者心中更是充满着独有的感情。”
“邵逸夫先生创造了很多财富,但他念念不忘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捐资兴教助学,惠及子孙后代,这种精神要发扬、要传承,我们广大师生都要铭刻在心,希望有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涌现出来,发挥典范作用,推动教育事业繁荣发展。”赵旭东由衷地说。
先生恩泽惠及后世
“邵逸夫先生捐资50万资助我校建起这座教学楼,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笔善款,这座楼就建不起来,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南阳市第十三中学副校长张滋扬望着校园里的“逸夫科教楼”对记者说。
“当时我校只有两幢三层小楼,不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而且还都是危楼,学生在里边上课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产生共振。十三中教学设施非常落后、非常陈旧是众所周知的,师生们渴望有新楼房、新教室的心情长期在心底挤压着,在1999年,邵氏基金申请成功,50万捐款拨付到位,新教学楼终于开工建设。”
“这座‘逸夫科教楼’融合教室、实验室、多媒体室和办公室于一体,整体五层,面积达5千平方。投入使用后,解决了我校的实际困难,使我校的教学条件有了质的改善,极大的缓解了教室不足、设备落后的局面。”张滋扬副校长带着记者参观了这座“逸夫科教楼”。
“这座教学楼在现代也不落后,水磨石的地面当时引得市民和外校的同行来观摩,很是轰动呢。我们全校师生为能用上新教学楼欢欣鼓舞啊!”张滋扬副校长流露出喜悦的笑容。
“我是今天看了大河网才知道邵逸夫先生去世了,”谈到邵逸夫去世的消息时,张滋扬有些沉重,“尤其是在教师队伍里面,对邵逸夫评价很高,对他怀有深深的感情。”
“在我校教育设施落后的时候,邵老慷慨捐助,体现了一种民族大爱,带动和引领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浅。”
张滋扬说,“无论将来多少年,很多人将依然享受邵老的恩泽,人们依然会在心里深深铭记邵老的功德,他是好人,愿好人走好。”(生俊东)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