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荣
农历新年的脚步近了。民间,人们习惯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这段日子,唤作 “迎春日”,又称“扫尘日”。
在这段日子里,家家户户,特别是家中的长辈,都希望把家清扫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可是,对这一传统习俗,有人却似乎有些不以为然,甚至将其冠名为“洁癖”,颇有些嘲讽的意思。
什么是“洁癖”? 《辞海》的注解是:“爱洁的癖性”。现代人大凡对“洁癖”则多有不屑,甚至有人认为,那些特别爱干净的“洁癖”者,该去看心理医生。
“洁癖”者,真的需要“诊治”吗?笔者不敢苟同。最近,H7N9禽流感有抬头迹象,卫生专家给出的预防建议中,“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由此,笔者以为,对所谓的“洁癖”,有必要用辩证观点来看待——适度的、有分寸的“洁癖”,属于“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一味把其归为“心理问题”,有失偏颇。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仅仅只对个人、对家庭有“洁癖”,是狭义的;如果对公共场所、对整个社会都有“洁癖”,将更有意义。
希望每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我做起,不仅对自己、对家庭有“洁癖”,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也“爱洁成癖”。
让我们一起,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过大年!
(来源:解放日报)